《封神演义》是一部历史神魔小说,它的内容主要分为历史部分与神话部分两大块。除了众所周知的姜子牙、周文王、周武王、商纣王外,其中有不少人物在历史上也真实存在、或者有历史原型,他们不同程度推动了剧情演进,也值得分别说说。
一、商朝奸佞
要说商朝奸佞,《封神演义》里为首的当然就是妲己。当然,实际上不是真妲己,而是千年狐狸的化身,被它直接害死的忠良,就有梅伯、比干、伯邑考等。不过商代甲骨文中,根本没有妲己其人的记载。在周代的早期史料《尚书·牧誓》中周武王提到纣王的一个罪名是“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逸周书・克殷》说商纣王的两个王妃在朝歌城破后自缢身亡,但周武王武王仍然朝她们射了三箭,并且用轻吕剑刺她们尸体,用黑钺砍下她们首级。
可见,在早期史料中,纣王似乎有两个宠妃,充当了助纣为虐的角色,但她们是什么名字,文献中并没有涉及。不过通过商代甲骨文,我们可以知道,妇女参与政事是商代传统,比如商王武丁时期有名的妇好、妇妌;而且在西周金文中,周王后“王姜”也频繁出现。由此看来,商周时期女性贵族地位不低,商纣二妃更可能是公开协助商纣参与军国大事,而不仅仅是“红颜祸水”的角色,所以才招致周武王如此大的仇恨。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妲己的称呼,根据《国语·晋语》,晋献公讨伐骊戎得到骊姬后非常宠幸。晋国大夫史苏则发表言论说,夏桀讨伐有施氏得到妺喜,于是妺喜和伊尹勾结灭亡夏朝;商纣讨伐有苏氏得到妲己,于是妲己和胶鬲勾结灭亡商朝;周幽王讨伐褒国得到褒姒,于是褒姒和虢石父勾结,最终颠覆了西周王朝。在《吕氏春秋》里,周武王也明确指出“商王大乱,沉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妲己是有苏氏的女子,有苏氏为祝融之后己姓国家。在周代的姓与氏不同,“己”表示的是苏氏的血缘出处(姓),而“苏”表示的是苏氏的集团标记(氏),“妲”大概是妲己的私名,这就是“(苏)妲己”称呼的由来。
相对于《牧誓》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妲己祸国说”已经崭露头角,但其实也没有多少具体的罪状;但是到了西汉刘向编著的《列女传》里,妲己的污名化突然增多,最典型的就是“设炮烙”(《韩非子》)和“杀比干而观其心”(《吕氏春秋》),在战国本身是纣王的罪名,而在《列女传》中则直接安排到了妲己身上,此外,妲己还说出了有名的“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一句。刘向作出这样的安排,多少有劝谏汉成帝不要沉溺赵飞燕姐妹的成分。
真正把妲己与狐狸精联系起来的,是唐人白居易的《古冢狐》,在这首诗提到“狐假女妖害犹浅,一朝一夕迷人眼。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长溺人心。何况褒妲之包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提到褒姒、妲己与狐狸都有魅惑、妖邪的相似。唐人李瀚在《蒙求》注中则明确指出“妲己为狐精”。不过,《国语》妲己有父系的明确记载,所以元代《武王伐纣平话》中,就设计了真妲己被九尾金毛狐换去魂魄的情节,而被《封神演义》所承袭。
除了妲己之外,《封神演义》中刻画较多的两个奸臣是费仲、尤浑,尤浑此人历史上无记载,而费仲在战国文献中多次提及。
《墨子》说商纣王的卿士费仲是天下之暴人,而箕子、微子是天下的圣人。《韩非子·喻老》说周文王有玉版,胶鬲来索取不给,而费仲出面索取文王就给了,因为不想让贤臣胶鬲受宠;《内储说下》则说周文王还暗中行贿费仲,让他在纣王面前花言巧语迷惑纣王;而《外储说下》中,费仲却又劝谏纣王杀周文王,但纣王不听。《史记·周本纪》又说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闳夭等人通过费仲的关系献上礼物,让商纣王释放了周文王。
《外储说下》与《内储说下》的矛盾,其实说明战国诸子的古史记录,往往是为其政治学说提供依据,但具体事实如何却已不清楚了。不过费仲作为商纣第一重臣的身份已经确定了,这也为《封神演义》中妲己勾结费仲奠定了基础。费仲大概是商末费国国君,费国来自伯益次子若木之后,若木后人费昌担任商汤御戎参与夏商之战,所以费氏一直是商朝信赖的力量。在战国时期作为商纣奸臣典型与费仲同时被提到的,往往又有崇侯虎、恶来和飞廉。
《诗经》说周文王“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崇侯虎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史记》说他劝谏纣王提防周文王导致周文王被囚禁,但商纣王释放崇侯虎后反手就卖了他,导致周文王归国攻杀崇侯虎。西汉刘向编写的《说苑》记载周文王讨伐崇侯虎列举“蔑侮父兄”等罪名并要求周军“令毋杀人”,使得崇人感动而投降。历史上的崇侯虎,应该只是商王朝之西崇国国君,而不是什么“北伯侯”,《封神演义》将其曲解为名,并随手捏造一个弟弟崇黑虎。
恶来与飞廉,是《封神演义》后期商纣两大奸臣,在小说中飞廉是恶来长兄。在《史记·秦本纪》中,飞廉出自伯益长子大廉,而恶来是他儿子。恶来孔武有力,而飞廉善于行走,父子两人都侍奉商纣。武王伐纣时杀死恶来,当时飞廉还在为纣王去北方寻找石料,后来死于霍太山。后来恶来这支就是秦国的先祖,而飞廉幼子季胜这支就是赵国的先祖。不过这段记载未必符合历史史实,《孟子》就说周公东征在海边杀死飞廉。
在清华简《系年》中,也说飞廉参与三监、东夷之乱,周公东征至商奄(今山东曲阜)才杀死他,后来把他的族人迁到邾圉山(今甘肃甘谷)一带,就是秦人之祖。周代鲁国即在奄国遗址兴建,而鲁国也有秦地,而飞廉就是商末的秦国国君。除此之外,飞廉还被神化一种司风的神兽,《楚辞·离骚》说:“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至于它的相貌,《史记集解》引晋人郭璞曰:“飞廉,龙雀也,鸟身鹿头者”。
商纣身边除了这些奸臣,还有一个名气不大的雷开,雷开在《封神演义》中与殷破败成双成对出场,后来封为驿马星。殷破败在历史上没有记载,而雷开却在《楚辞·天问》提到一句:“比干何逆,而抑沉之?雷开阿顺,而赐封之?”
除了以上这些实名的商纣一方奸臣外,其实还有几个人物有历史原型,但不太容易被发现,所以也值得说一下。
一个是邬文化。《封神演义》对邬文化的记载是“身高数丈,力能陆地行舟,顿餐只牛,用一根排扒木”,“邬文化”这三个字在先秦秦汉典籍没有记载,但是在《武王伐纣平话》里,却提到“乌文画独拽此船,逢间道,岗坡或旱地,力如水中,拽亦然。邬文画者,即奡荡舟。”“奡荡舟”见于《论语》南宫括问孔子说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不过,“奡荡舟”不是人名,而是说“奡”这个人力能荡舟。
“奡”又作“浇”,是夏朝寒浞之子。据《左传》,夏王太康被后羿篡位,后羿又被寒浞杀死。之后寒浞又派长子浇攻灭斟灌、斟鄩,杀死在那里的夏后相,然后将长子浇封于过、次子豷封于戈。后来浇又派椒追杀夏后相子少康,但少康已经逃亡有虞氏。少康长大后,派女艾到浇这里获取情报,派儿子季杼引诱豷,最终灭亡过、戈及寒浞,夏朝成功复辟。但浇作为大力士的传说,还流传于春秋战国,也就是邬文化的原型。
还有两个是高明、高觉。在《封神演义》中,这是两个小鬼托于轩辕庙前的千里眼、顺风耳木偶,他们又被称为“神荼、郁垒”。同样在《武王伐纣平话》,提到千里眼、顺风耳叫离娄、师旷。
这一形象起源于《孟子》说的“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所以后世离娄、师旷被传说为千里眼、顺风耳,在《西游记》中也有提到。据说离娄是黄帝时人物,师旷是春秋晋平公乐师。至于“神荼、郁垒”本是《山海经》记载的把守鬼门之神,后来黄帝制作他们的画像辟邪,成为最早的门神;明代《列国志传》中提千里眼、顺风耳和神荼、郁垒把守鬼门,但《封神演义》明显混合两者了。
二、商朝忠良
《封神演义》的被杀或自杀的商朝忠良不少也有历史原型,比如身死的梅伯、比干、商容、胶鬲、姜桓楚、鄂崇禹等,另外赵启、杜元铣、夏招、杨任等则为虚构人物;此外还有饿死的伯夷、叔齐,被分封的箕子、微子等。
在《吕氏春秋》里,就提到商纣王杀死梅伯,并将其剁给肉酱送给周文王;《封神演义》则把此事安排给了伯邑考,而梅伯则被炮烙而死。
《论语》中孔子说“殷有三仁”分别是离去的微子、为奴的箕子以及谏而死的比干;《吕氏春秋》说商纣王“杀比干而观其心”,《列女传》又把这个主意安排在妲己身上;西晋《帝王世纪》说商纣王“剖比干妻以视其胎”,但在更早的《吕氏春秋》只说“剖孕妇而观其化”,这样的记载其实反映的是在民众想象中,纣王罪恶的不断具体化、传奇化。今天河南淇县有比干摘心台、卫辉有比干祠墓,当然都是后世不断层累的成果。
在《封神演义》里,微子启、微子衍为纣王二兄,然殷商王子又有微子,三人对商纣心灰意冷,一起离开商都而去,后武王伐纣封微子启于宋,然而书中又说即微子封国。其实微子名启,就是是微子启;微子衍当为“微仲衍”,是微子启二弟,微子启去世后继承封国。不过,出土青铜器史墙盘发现宗周附近仍有个微氏存在,微氏始祖为“高祖”,但迎接武王伐纣的却是第二代“烈祖”,高祖、烈祖与微子启、微仲衍的关系值得探讨。
至于箕子,《封神演义》说他因为劝谏纣王被贬为庶人,后又不肯臣于周,献《洪范》给周武王而去辽东,被武王封在朝鲜,至今高丽国仍是箕子子孙。不过在《史记·殷本纪》中,说箕子假装癫狂,被纣王发现后囚禁,商朝灭亡后才被周武王释放。《宋微子世家》中周武王向其请教治国存亡之道,并把朝鲜分封给他。但在《朝鲜列传》里,太史公没有说古朝鲜的由来,似乎自己也不太相信。当然,箕子朝鲜即使存在,也在西汉初年为卫氏朝鲜取代。
胶鬲应该是没有被杀。上文提到《国语》说胶鬲与妲己勾结灭亡殷商。《孟子》记载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证明其出身寒微,但是与微子、微仲、比干、箕子齐名的贤人。《吕氏春秋》记载周武王兵临鲔水,纣王让胶鬲来侦察情况,武王让胶鬲答复说甲午到达殷郊。此后因大雨,大臣要求缓行,武王怕胶鬲失信于商纣王而急行。之后武王克商,果然赏赐胶鬲。可见胶鬲似乎充当了周方间谍的作用,并非《封神演义》中自杀的上大夫。
商容应该也没有被杀。《荀子》说周武王进入商都时,在商容住所的里巷大门前设置标记表彰。《韩诗外传》中也说商容拿着野鸡尾巴和三孔竹笛,想依靠马夫跳着文舞来教化商纣王,但没有成功,于是商容就隐居太行山。之后周武王灭商,想立商容为三公。但商容称自己劝谏纣王无效,是自己不聪明;不敢直接提出意见,是自己不勇敢,因而不配担任三公。在《封神演义》里,商容成为首相,退休后还死谏纣王,与历史形象不符合。
姜桓楚在《封神演义》为东伯侯、女儿为姜皇后,原型为鬼侯;鄂崇禹在《封神演义》为南伯侯,原型为鄂侯。《吕氏春秋》说商纣王杀死鬼侯之女而取走其饰物。《战国策》中,鬼侯、鄂侯与西伯昌为商纣三公,鬼侯有女儿貌美进献于纣王,但纣王却厌恶鬼侯之女,从而将鬼侯剁成肉酱;鄂侯为鬼侯辩护,也被杀死制成肉干,之后《史记》也继承这段描写。《封神演义》与之记载大体类似,但添加了妲己陷害姜皇后的情节。
在历史上鬼侯当是鬼方之族长,鬼方乃生活在秦晋一带的族群,与商朝时敌时友,至周朝为隗姓赤狄,春秋时期相继被晋国灭亡;鄂侯,西周金文发现在南方有个强大的“噩国”,早期在湖北随州一带,为黄帝之后姞姓诸侯。西周晚期,周厉王南征淮夷,还宴请噩侯驭方,但噩侯驭方最终带领淮夷反叛,以致周天子发动整个周军征伐噩国,不分老幼一律斩尽杀绝。不过,考古发现春秋前期南阳盆地仍有噩国青铜器,那么可能之后才为楚国灭亡。
不过鬼侯、鄂侯与周文王,能否成为商朝“三公”是成问题的;后世的“三公”都是宰辅人物,而周文王只是“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鬼国、噩国国君更是未见册封为侯伯。
伯夷、叔齐这两个人在《封神演义》也是“王子”,在首阳山阻止武王伐纣未果,不食周粟采薇饿死。《史记·伯夷列传》里两人结局与《封神演义》一致,但两人本是孤竹国(今河北卢龙)王子,父亲在位时本来想立叔齐为君,父亲去世后叔齐却要推让哥哥伯夷;伯夷认为父命难违,于是就要逃跑;叔齐不肯即位,也想逃跑。两人商量一下,听说周文王善待长者,于是就投奔周国了。《论语》说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似乎没说二人最终饿死。
三、周朝英烈
《封神演义》也描写了一些周朝开国功臣,但整体来说笔墨都不多,因为都被阐教神仙与门徒抢走了戏份,但在历史上,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主角。
从历史到小说,周营被增饰最多的人物,就是周文王长子伯邑考。伯邑考在历史上有其人,在《逸周书·世俘解》中,武王祭祀的有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伯邑考六位先人,证明伯邑考在此之前已经去世。在《史记·管蔡世家》中,太史公也说周文王只有周武王和周公旦两个儿子是左膀右臂,所以舍弃了长子伯邑考而立武王发为太子;而到武王即位时伯邑考就去世,而伯邑考后人的周朝分封时已不知在何处。
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一说大概不可靠,但伯邑考在武王即位前去世问答不大。其去世的原因早期史料没说,这就给后人留下发挥空间。在河北定州八角廊汉简《六韬》中,就有了纣王杀死伯邑考给周文王吃的传说;而到《武王伐纣平话》中,对此情节进行细化,说商纣王让百(伯)邑考弹琴却又与妲己饮酒,百邑考觉得自己没被尊敬,怒而用琴击纣王及妲己。《封神演义》改编为妲己欲亲近伯邑考,未遂而诬陷其至死,这又是一个经典的传说母题。
尽管《诗经·大雅·思齐》说周文王嫡妻“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但这明显是美化之辞,《史记·管蔡列传》说太姒有子十人。此外,《左传》列举了文王除了伯邑考、武王外的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等十六个儿子,其他未分封的则没有记录。《封神演义》里,分封前登场的有(鲁)周公旦、毛公遂(名系虚构)和毕公荣(名当为“高”)等。至于姬叔明、姬叔升等“三十六殿下”基本是虚构。
与毛公遂、周公旦、毕公荣合称“四贤”的召公奭,也是历史人物,即周朝燕国的始封国君。一些晚出资料称其为周文王庶子,不可信,《史记·燕召公世家》只说燕与周同姓。周公、召公、毛公、毕公在商朝末年表现不多,但在西周前期都是位高权重、左右政局的执政卿士。
太颠、闳夭、散宜生和南宫适被称为“文王四友”,闳夭在历史上记载主要是《史记》中行贿费仲救出被囚禁的周文王。据说太颠来奔文王时,“河出绿图,地出乘黄”,但此人究竟有何贡献,不得而知。散宜生与南宫适,传世文献中记载也不多。在《封神演义》里,太颠、闳夭被安排分别贿赂费仲、尤浑,此外戏份不多;而散宜生为周国上大夫,南宫适为大将军,分别是周营文官、武将的领袖,当然在《封神演义》世界里,两位凡人注定戏份不多。
所幸的是,考古发现西周散国与曾国青铜器,散国应该就是散宜生后裔,而曾国则明确指出始封君是“南公伯括”。“伯括(适)”见于《论语》周之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此八人在《封神演义》亦有出场,被称为“八俊”。从“南公伯括”这一名号看,伯括当即南宫适,全称为南宫公伯适。伯括亦为姬姓后稷之后,于周人为疏族。曾国即文献记载今湖北随州之随国,金文发现一直延伸到南阳盆地。
此外,《封神演义》中南宫适副将辛甲,拿一把大斧,多次冲锋陷阵。但在历史上辛甲是有辛(莘)氏国君,多次劝谏纣王无效;因有莘氏之女太姒嫁予周文王,辛甲遂也投周担任太史,作了一篇有名的《虞人之箴》。后来周公东征攻打东夷,辛甲提出“先易后难”的战略,先攻打较弱的九夷部落,最后才包抄实力最强的奄国,整体来说,历史上辛甲的形象还是文臣。《封神演义》另一个辛氏的辛勉则是虚构人物。
还有一个不被注意的方相。方相与方弼兄弟本是商纣的镇殿大将军,因为商纣要杀殷郊、殷洪兄弟,方氏兄弟遂抱起殷郊兄弟,反出朝歌而去,之后二人投奔西岐。这兄弟两人长得威风凛凛,力大勇猛,方弼身长三丈六尺,方相身长三丈四尺,都以方天画戟做兵器。后来在“十绝阵”中,方弼被燃灯道人派去做了“风吼阵”的炮灰,方相被派去做了“落魄阵”的炮灰。姜子牙封神的时候,方弼被封为“显(险)道神”,方相被封为“开路神”。
方相此人有历史原型,但非人物而是周朝职官“方相氏”。据《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是夏官司马下属,他蒙着熊皮,戴着黄金面具,上身黑衣下身红裳,拿着戈举着盾牌,率领隶属的官员行使傩法,驱逐室内的疫鬼。有大丧时,方相氏走在灵车之前;到达墓地棺材将下葬时,方相氏又用戈击打墓穴四角,驱逐魍魉。方相氏实际上就是一种跳舞驱邪的神巫,一般认为后世的傩舞、傩戏即产生于方相氏。“显道神”实际上也只是“开路神”的俗称。
综上所述,因为商周原始史料的匮乏,我们今天看到这些人物最早记载,不少都是战国秦汉时期的典籍,而在当时已经开启了朝着“好人越好,坏人越坏”的脸谱化方向发展,其实并不能完全代表这些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即使在战国秦汉的记载之间,也存在不少矛盾异辞、不合常理之处,甚至有些人物是否真实存在,也不得而知。而相对于战国秦汉塑造的人物形象,《封神演义》基本没有太大变动,更多只是关注丰富细节及增强可读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