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莫为“面子”失“里子”》为题报道了甘肃省榆中县市民公园项目问题。据央视报道,2016年,当地政府通过公开采购,由社会资本方甘肃第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榆中政府所属的平台公司“榆中建投”共同组建成立榆中县“市民公园”项目公司。该项目是一个PPP工程,总投资是9.52亿元,7年时间还没有完全交付,但基本已经99.9%完工,只剩下一些审批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民公园项目的建设,据该县相关领导一本正经的解释,是为了满足该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我替人民群众说声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树环绕中,有一座宏大的圆形建筑,这是耗资近三亿的县展览馆,一楼二楼是会议、汇演中心。

人大、政协会议等等在这样气势恢宏、风景优美的环境里召开,县里的各路社会贤达们心旷神怡之际,大概鼓捣出的政策会更圣明一些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楼是高大上的县应急指挥中心,我脑海里禁不住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万一爆发百年不遇的灾难,比如水灾、火灾、地震甚至外星人入侵等,县里首脑携各局领导诸公开着小车齐聚应急指挥中心,宽大的屏幕上,各国领导人头像不停的闪现,屏幕前方,我们的县领导拿着激光笔指挥若定、纵横捭阖,最终战胜了各种灾难,这样的画面简直就是好莱坞科幻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想到前些年湖北荆州耗资超3亿建了又拆的全球第一关公雕像,以及贵州独山县耗资2.56亿修建的水司楼,包括今年曾引起巨大舆论反响的郑州金水河贴瓷片工程,我们不禁要问,地方政府这么热衷高投入的地标工程、政绩工程,是什么原因?我的分析有三点:

1.激活地方经济的需要。很多内地县市,地理位置不好,供应链物流不畅,营商环境恶劣,导致能扎根的企业非常少,大项目全靠政府机关、学校、民生行业全靠烟酒餐饮娱乐,如果政府不想办法弄出些PPP的建设项目,那么经济就差不多是一潭死水。

2.政绩的需要。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就是治理国家切忌瞎折腾,就像煎鱼一样不停的翻来翻去,鱼全弄碎了。然而政绩观的要求,就是必须得折腾,就如鱼缸里的鱼,越是跳得欢越是引人注意,一动不动会让人以为生病了。如果你不折腾,上面领导就看不到你,你隔三岔五的弄个大项目,脸红脖子粗的找各方领导协调周旋,不管项目成色如何,最起码你让领导们都熟悉你了,这就是最大的资本。更何况,大项目带来的GDP,也是考核要素。

3.各方势力赚钱的需要。你有再大的权力、再深的背景,如果没有项目经手,那就无法兑换成财富。有了项目,拿红包的拿红包,吃回扣的吃回扣,赚差价的赚差价,搬砖的搬砖,一个10亿的大项目,各方利益均沾,最终留给真正的劳动者有多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我对地方很多的类似瞎胡闹的工程(类似于挖坑填坑制造GDP)是持开明态度的,以为政府税收的钱重新回到百姓手中,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后来知道自己是想多了。因为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经济循环越来越快,财富也就越来越快的向权力、资本的拥有者集中,留给95%的下层民众的财富也越来越少,这就是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