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木 土

统筹 |蔡志华

视觉 |顾 芗

落地成都的第一秒,你很难不惊叹于这座城市对体育运动的钟情。

60岁的出租司机大哥告诉我,他每天下班后都会跑去跟大学生打球,运动滋养了他的外貌与灵魂,许多人都以为他不过40来岁。

家住四川省体育馆附近的王晓珍阿姨,最爱去馆外的空地上散步,社区的运动氛围浓厚,文体活动也十分丰富,她以前没想过,退休生活可以如此多彩。

还有一些随机的、带有强烈成都气质的街边景观,比如那些建在高架桥下与路边平房前的篮球场,它们如同成都人散落四处的运动基因,灵活地融入社区与城市建设的角落,无声地提醒着人们,这是一座充满活力、步履不停的城市。

成都年轻人在高架桥下的篮球场打篮球/图源:盐财经摄影记者 郭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年轻人在高架桥下的篮球场打篮球/图源:盐财经摄影记者 郭嘉

而随着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拉开帷幕,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人们发现,在这片体育的热土上,市民投身运动的舒展姿态背后,伫立着一群有着钢铁躯干的守护者,它们是一座座世界级体育场馆,在其坚硬的骨骼下,运动员的汗水飞扬过,观众的欢呼声沸腾过,市民对体育的热爱也燃烧过。

一座城市最为声势高昂与柔软日常的部分,都在这些场馆宽阔的身躯中得到释放,世界级赛事点燃的火焰烧得正旺,在它照亮的地方,我们看见成都向前奔跑的动人姿态,那是一种坚定的加速度。

体育馆里的科技密码

体育馆里的科技密码

汽车在蜀都大道上疾驰,窗外连绵成片的绿化景观令人惊叹,国内交通干道少见这样宽阔灵动的自然生态,仿若一条绿河随着车流的呼吸向前延伸。

这条年轻的城市东西轴线,如利箭一般穿过成都平原东部的龙泉山脉,大运会开幕式前夕的某一天,我们沿蜀都大道一路向东,目的地是那座带有银色铝制百叶幕墙的方正建筑——东安湖体育公园多功能体育馆。成都大运会期间,该场馆承担体操项目的比赛。

初次造访的我们还未意识到,一路上见证的绿色韵律,将在体育馆内部延续。

走进场馆内,身体比大脑先一步做出反应——这里的室温明显比室外低一些。但出乎意料的是,东安湖体育公园体操场馆中心执行副主任黄海桉告诉我,此刻馆内并没有打开空调,仅有新风系统在运作,不需要大量能耗,就能带来凉爽的体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男子团体决赛及个人资格赛现场/图源: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网上新闻中心

要知道,这是一个面积高达9万平方米、能容纳1.8万人的场馆,在不使用空调制冷的情况下,仅靠外立面隔热装置与新风系统就达到明显降温效果,可谓以小博大,透露出一种灵活的技术思维。

很快我们发现,在场馆内,像这样“环境友好”的技术细节还有很多。

座椅下方的看台板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暗藏玄机,黄海桉表示:“这是西南地区首次使用预制清水砼看台板,由工厂预制生产,省去了现浇环节,不仅能缩短工期,还是目前最环保的施工方法。”

位于中控室的电力分析系统,则会对馆内能耗进行精准管控,通过对人流量多寡的感应,随之调整照明、空调等设备的运行。

多功能体育馆的屋面还设有雨水回收系统,过滤和处理后的雨水,会被当作绿化区的浇灌用水。东安湖体育公园体操场馆中心后勤保障组副经理罗幸星表示,整个东安湖体育公园占地74万平方米,除了32万平米的建筑面积,剩下的都是绿化用地,循环使用雨水,将会节省很多资源。

节能环保之外,场馆在功能设置上也秉持着同样灵活的技术思路。

场馆中央的混凝土地面下,预埋着750根制冷管道,冷却水流入后,配合专门的制冰工艺,地面就能转化为冰面;而加上冰盖、覆上木地板之后,同一块场地又摇身一变,成为篮球比赛的地面,这就是著名的“冰蓝转换”功能。

这样的技术使得“一馆多用”成为可能,且转换过程堪称丝滑,黄海桉表示,多功能体育馆可以满足至少16种项目的需求,甚至举办演唱会、车展这样的大型活动也不在话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乒乓球比赛现场/图源: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网上新闻中心

在东安湖体育公园的三个体育馆里,高科技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紧邻多功能体育馆的游泳跳水馆内,赛池下方放置着3个巨大的滤缸,每缸含260多根硅藻土过滤棒,这使得整池的水循环只需用时4小时,大大提升了效率。

不难看出,成都大运会场馆的技术使用遵循着清晰的逻辑:轻量级的空间观感,不会占据大量的场地位置;环境友好的能效水平,将绿色环保做到极致;而因地制宜的技术嵌入,则最大程度助力了场馆的功能运行、转换。

如此内敛而极致的技术使用,颇有一些“深藏功与名”的意味,你甚至能从其中品尝出一丝优雅的美感。

门口的世界级场馆

门口的世界级场馆

看到这里,你或许忍不住问:这样顶级和专业的场馆,跟老百姓的生活有关系吗?

而成都市民大概率会这样回答你:关系大了。

去年,东安湖体育公园游泳跳水馆对外开放,“当时也是十分受欢迎,因为我们的水质是按照国际标准来的,高于一般泳池,市民们都想来体验一把。”成都大运会游泳场馆中心宣传及转播组副经理熊正茂说道,“我们自己也体验了,质感确实不一样。”

因为顶级水质和5.5米深的跳水池,这座大运场馆一度成为社区“顶流”,带着一家老小来游泳已经是市民的常规操作,更有大批潜水爱好者组团到场馆打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队选手张雨霏在比赛中/图源: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网上新闻中心

成都地处内陆,但在东安湖体育公园游泳跳水馆里,在潜入水底的瞬间,这个远离海岸线的城市,竟让市民们触摸到了大海的浪漫。

我们走出场馆,已是傍晚时分,在东安湖体育公园开阔的户外地带,人渐渐多了起来,火热的运动氛围只增不减。

有跑者像风一样从我身旁掠过,在她身后,成都大运会火炬塔正在做点火测试,每隔几分钟,火焰就会燃烧起来。有不少市民在跑道上驻足等候,拍照留念,还不忘在微信上与朋友分享:“大运会要开始咯,你好久来成都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成都,火热的运动氛围只增不减——正在公园锻炼的成都市民/图源:盐财经摄影记者 郭嘉亮摄

事实上,成都“全民运动”的氛围由来已久,人们的运动热情也并不限于东安湖体育公园的范围。

成都通过中国·成都绿道运动生活嘉年华等活动的举办,以及发放10000张体育惠民运动券等举措,早已将“体育惠民”的概念深入人心,本次大运会的49处场馆,也大多都在《全民健身专项行动方案》要求下以“一场(馆)一策”的形式向市民开放,真正做到惠及市民。

在成都开始一场运动,往往是不需要理由的,那些高大上的体育场,也并不用于遥远的观瞻。成都人离运动如此近,近到家门口就有世界级场馆,在绿道、在球场,随时可以动起来,运动是成都人的兴之所至,融于血肉,因而和他们的脉搏共振。

在成都开始一场运动,往往是不需要理由的/图源:盐财经摄影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成都开始一场运动,往往是不需要理由的/图源:盐财经摄影记者

王晓珍阿姨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住在四川省体育馆附近,她向我如数家珍地回忆起这座地标性建筑的历史,从爆破的跳伞塔,到热闹的皇冠舞厅,再到如今的省馆:“现在办大运会,(省馆)这边整得更好了,健身器材也多了,晚上好多人来锻炼。”

她表示,最好看的还是广场舞:“起码都是上百人,人多的时候可以上千,壮观得很!”大运的氛围也感染到了她,想到世界各地的运动员都会来到成都,她也想好好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咖啡用英语咋个说,咋个练习普通话,我都去学了的。”

成都人的热情好客在王阿姨的言谈间满溢出来,而其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在这些市民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运动的热情,更看到从大运会这个具体语境出发,一座城市所敞开的更宽阔的可能性,它关乎市民强壮的体魄与向上的面貌,关乎人与人之间更紧密的连结,也关乎一座城市向上发展的挺拔姿态。

成都,加速度

成都,加速度

在成都这几天,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如果成都人对一件事抱有强烈的信念感,那么这件事必然和这座城市的灵魂高度契合,也必然与这座城市的肌理骨肉相连。

比如大运会。

成都成就梦想/图源:盐财经摄影记者 郭嘉亮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成就梦想/图源:盐财经摄影记者 郭嘉亮摄

在这个开放的、拼搏的、向上的盛会中,我们看到它背后的城市,其实享有同样的性格。而沿着“以赛谋城”的发展逻辑,我们也同时见证着,这场首次在我国西部地区举办的世界级赛事,是如何形塑着成都的骨骼。

如今成都大运会“一场三馆”的地址,在成为“被选中”的地方之前,其实是龙泉驿区的一片荒地,成都中法生态园管委会副主任林贵志告诉我,蜀都大道东延线的建成,为龙泉驿区带来了一次宝贵的机会。

“成都以前的格局是‘两山夹一城’,蜀都大道打通龙泉山后,‘一山连两翼’的地理经济新格局就形成了,龙泉驿区作为成都东进桥头堡,有了战略意义的提升。”

乘着大运会的东风,龙泉驿区已然撬动了新的增长极,林贵志表示,理想中的效果是实现“场馆引人”,通过东安湖体育公园这个核心引擎,盘活龙泉驿区的发展活力。

而事实上,光是今年上半年,龙泉驿区就已举办40场以上的文体赛事活动,端午节当天,东安湖体育公园更是吸引了30多万游客到场。

赛事经济的效应初显,从龙泉驿区这个东进门户眺望,龙泉山东侧,刻写着成都最深远的抱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洛伐克队选手FORSTER Viktoria(右)、奥地利队选手LINDNERMagdalena在比赛中/图源: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网上新闻中心

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向东,是肩负历史使命的千年之变,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的奋力一跃。

以大运会为支点,带动东大门的建设布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随着大运会为整个成都市带来的服务能力升级、基础设施提档、产业布局优化,成都的整体面貌与实力将迎来重大发展。

2022年,成都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元,成为第3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随着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成都也需要找到新的增长曲线,而大运会带来的“体育+”能级跃升,是一个理想的答案,其辐射范围并不止步于文体产业,更有对消费、制造、康养等板块的深层赋能,也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成都的日程表上,还有2024年羽毛球汤姆斯杯及尤伯杯、2025世界运动会等重磅赛事,“世界赛事名城”的轮廓初现,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正在成型。

一场赛事,让我们看到一个现代化都市昂扬向上的生长姿态,成都已经站在新的起点,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加速度。

本文首发于第754期《南风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