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河之洲

文 曾 散

早上起来,我似乎从长沙的风信里收到了秋天的来意,风开始送出清爽。等到夕阳把岳麓山烘托得像染了红墨一样,我便从局促的书屋里冒了出来,决定去橘子洲头走一走。

橘子洲上有很多景点值得一看,各色的洋楼和亭台相间,好像把历史翻到了民国时期,看看那昔日的银行,斑驳沧桑的墙壁而今涂上新的气息,如老鹰展翼一般的楼台让人渐入诗画里的镜头。漫步江堤,风拂去了前几日的炎炎热气,夹杂着江水汩汩的波涛,我领略到了秋风的诗意,也庆幸在户外感受长沙“秋”的难能可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阳不紧不慢地往远处的岳麓山靠近,夕阳照在江面,波光粼粼,满江碎金。风乍起,吹皱一江水,继而朝我袭来,带着阳光的干燥和水波的湿润。真要感谢这阵风,让我在这橘子洲岸边行走时拥有一份清爽。想起徐志摩的那句诗,“我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诗人的忧愁我自不具备,但又何妨?

洲的尽处是无尽的江水,我趴在栏杆上,听着江水拍岸的声响,不禁想起毛泽东著名诗篇《沁园春·长沙》中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我一直认为,于高山之巅,于大水之滨,最易生豪情。天地的辽远和广阔,仿佛一下子填充到了心里。前辈曾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靠在栏杆上,抬眼望去,高大的毛泽东头像正坚毅地注视过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想,这样大气磅礴的天问,当年的毛泽东也只有在这里才会问得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仰望着,一步步向他走去。

上石阶,遇望江亭。门旁书对联一副: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橘子洲上开篇之亭,得配神来之笔!江天暮雪虽是无缘得见,但因为这些,我也无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过亭子,毛泽东头像一步步近了。不远处的那张国人无比熟悉的脸,面朝东南。我看不出上面有任何表情,却又觉得,所有的话语和态度,都已包含在里面。这样一个影响中国,影响世界的人物,已经不需要再有任何多余的表达了。所有的功过,所有的是非,都已如他脚底的涛涛江水,滚滚而去。他站立在这里,静静地俯视着这片曾在他领导下翻天覆地的广袤土地,一个历史的创造者,在这里,成了一位历史的见证者。外面的日新月异,他看在眼里,周围的橙黄橘绿,他看在眼里,由此以后,永远不嗔不喜,只是静静地看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个熟悉的洲子,他离开了半个世纪,却打下了一个中国,如今,又永远地回到了这里。在这里,他有清风作伴,有江声为邻,可以观花开叶落,可以闻虫鸣鸟啼。日升月落是他的,江枫渔火是他的,他拥有着这一切,享受着这一切,又放弃着这一切。豁达也好,淡然也罢,一切总归会被雨打风吹顺着江水流去,他站在这里,望着这里,对一切拥而不有,受而不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远处的那棵古树,那曾是他和伙伴们指点江山的地方。那已历经了一百八十年的古木,曾分享了他们的激情,见证了他们的峥嵘。它一直就在这里,看着他离去,又等着他回来。他开辟了一个世界,去过无数的地方,而它一直在这里,一直在等待,没移动过半分。它知道,他会回来,因为这里,有根,它的,还有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慢慢黑了,灯光渐次亮起来,橘黄的光打在他的脸上,我看到了柔和,祥和。顺着他的眼光望去,远处是密密麻麻的阑珊灯火,辉煌了整个世界。

我踏上归程,脚下踩着的,是他,他们,以及我,我们世代耕耘着守护着的苍茫大地。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理事、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沙市雨花区作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金长城“中国作家创作室签约作家,毛泽东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北京文学》等报刊,出版有《半条被子》《第一军规》《青春中国》《青春逆行者》《追梦天使江梦南》等著作十部,获评中宣部主题出版社重点出版物、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国家出版基金专项扶持项目等,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第三届湖南出版政府奖、湘版好书奖、赣版好书奖等。2019年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