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决,继续上学。”——主动延期毕业,正在成为当届毕业生为自己争取考研、考公、刷实习、找工作实践的又一缓冲地带,也引起了舆论之争。

根据2023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73.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选择延毕的同学;其中,“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这一理由,在大学生延毕原因的比例占到42.8%。

“主动延期毕业是在躲避,是缺乏勇气和担当,给学校和自己抹黑。”有网友如此评论道。但延毕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深层原因其实是高校教育和就业市场之间的矛盾和不匹配。

“延毕”现象并非中国独有,也非一时之需,以下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的相关案例:

1.在美国:大部分高校“宽进严出”,根据美国学生信息中心NSC统计数据,2015年秋季入校新生中,在6年内完成四年制课程的人数比例只有62%;
2.在英国: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自2021年4月起,英国145所高校的部分教师开始了评分和评估抵制活动,即拒绝为最后一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期末考试、论文和课程作业的评分。这导致英国50万最后一年本科生里1/3的人(约16.7万人),在2021年夏季没有拿到学位。一些学生只能获得临时结果或证书,以便按时毕业,但他们的学位等级只能在评估完成后才能确定。一些学生甚至是在参加了毕业典礼后才被告知他们没有通过考试或达到毕业要求。
3.在日本:主动延毕至今仍是日本大学生的“撒手锏”。根据《读卖新闻》2010年对日本735所大学的调查,当年日本全国共有约54万名本科毕业生,其中约7.9万人(约14.6%)是主动延期毕业的。日本高校博士生延期现象非常普遍,其中人文、社会专业延期情况最为严重,延期比例高达84.9%和68.2%(来自2013年北京大学研究数据)。
4.在韩国:据韩国统计厅和韩联社数据显示,以2022年5月数据为准,毕业后有就业经历的15-29岁青年中,有35.8万人花了3年以上的时间才找到第一份工作,较1年前(32.3万人)增长3.5万人。

这一次,我们并不打算去寻找劝慰或者方法论。毕竟不是所有无奈降临人生的时候,都是有解的。

我们听到了这样四个来自天南海北的真实故事: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所向的优等生,深陷小城体制就业内卷且延毕失败的女孩,和偶像主持人成为媒体同事的理科生,延毕一年高强度奔波实现大厂梦的面霸。

四个故事能记录的场景固然有限,我们也暂不论其中的对错。我们希望做的,是尽可能地透过差异化的职场样本,为后来者预见每一个选择所带来的多重可能。

高中被迫选文科,延毕让我与自己和解

高中被迫选文科,延毕让我与自己和解

小Y,23岁,2023年大四主动延期毕业

小Y,广西人,国际贸易专业大四,绩点极高。“我是那种特别卷的人,学习上从不用人担心。”她说,“但如果没有选择主动延毕,我还不会跟自己和解。”

她的身体一直很差,每个月有好几天都虚弱到只能躺在病榻上。在拼了命的努力下,她拿到了去一所美国排名前几的学校做交换生的机会。

小Y没料到的是,到了美国后,由于学业上的压力陡增,她的身体更加吃不消了。“比在国内更艰难,完全学习不了。”

小Y决定先把自己的身体治好。

由于要独自面对异国陌生的医疗体系,小Y求医的过程费尽周折:查医院、给医生发邮件、确认诊疗时间、相见、保险报销,没有一个环节是轻松的。这个过程的代价是学业完全停滞:“我的时间都用在治病上了。那么多超级难的课,完全没有时间学。”

学校给她发来了延毕预警。她觉得委屈,但事已至此,也没法退却,只能硬着头皮着手解决。在询问了清北的留学生和自己的导师后,她得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建议:延毕并不是一个那么不堪的选择,甚至建议她应该主动选择延期毕业。

“其实,我应该好好养好身体,不能像以前那样了。我的学科绩点很高,只是没有实践经验,补上就行。”她想。

“国外延毕很常见,大家对待这事很宽容,不会为难自己。”她也从学校中观察到这一点。外国同学介绍自己时,会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提到自己理应毕业的时间和主动计划毕业的时间,这也让小Y十分吃惊。

而给小Y更深的感触的是一位乐迷同学,“他十分热衷参与大型音乐活动的筹备工作,今年国内音乐活动开放了,他便决定延期毕业,回去参与这些活动,而且是公益性质的。”

这件事突然点醒了小Y:“我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卷,一点也不开心。”小Y之所以学业那么好,在于她的综合基础非常牢固。高中时她曾痴迷于物理,但为了能上清北,保险起见,学校老师和父母都希望她改学文科,结果学习的积极性一落千丈,高考成绩和她平时的水平相比,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

“但现在的我绝不会再这么做了,我懂得了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充实、开心。”

回国后,小Y依然与美国的医生保持联系,积极治疗。除此之外,她还加入了一个公益基金会工作。

大龄+双非,我已经等不起了

大龄+双非,我已经等不起了

小L,27岁,2023年研三主动延期毕业未果

小L的“残酷青春”,或许已是一代人境遇的特色写照。她是江西一所高校的翻译研究生,2023年毕业,辗转奔波中,却错失了主动延毕的机会。

“我这个专业很奇葩,居然在考公的时候会有限制。”小L曾在对比其他专业后感到郁闷,“比如有些岗位是要求专业是英语口译、英语笔译——我的专业是翻译,但就是报考不了。”

找工作也不顺利,学校缺乏就业信息,她只能回老家求职。

除了考编上的苦恼,找工作也不顺利。学校在秋招的时候几乎没有发布就业信息,她只能回到东部沿海三线城市的老家,把希望寄托于来年春招。

因为是女儿,安稳的职业——比如当老师——自然成了全家人眼中最适合小L的选择。

但是,小城中本就不多的教师岗位竞争也非常激烈。小L不得不去其他周边城市面试职高教师。

“差不多10场面试,我只拿到1个offer。那个城市比我老家还小,实在没什么发展,我狠心给拒了。”但小L也意识到留给自己的机会不多了。“我本科就想做教师,当时看上的那个岗位要研究生,等我快上完研究生,它招聘要求上写着要博士了。”

学历贬值之下,是人才竞争白热化的趋势,“在学校里负责招聘的同学跟我说过,那么多简历,用人单位连名字都不看,先看学历。”

时间一分一秒流过,小L工作没有着落,异地求职的她还需要辗转于街道和学校中间,一封就业推荐信就要折腾她两个星期,“各种盖章,还要同学在学校办理,很麻烦。”

随后,学校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催促她交就业三方协议,而在家中,本科曾经Gap-Year的她还需要面对父母督促干点“正事”的压力——所谓“正事”,既包括找工作,也包括找对象。

27岁的她感到诸事不顺力。她刷着直播,看到一所学校的老师卖力宣传自己学校毕业生有多优秀,让用人单位再给一次机会。“我真的好羡慕那些学生。

进入到毕业的最后阶段,小L听说2023年很多同学选择延毕,她觉得找到了救命稻草。

“我想保留应届生身份,顺利的话找到一个轻松的工作兼职备考,都还挺不错的,我们家那边的基层确实为解决应届生就业准备了一些岗位——但转念一想,基层的事情好多好累,吃不消的。”

她对主动延毕也心存犹豫:“本来就GAP YEAR,研究生又延毕一年,对自己对导师影响都挺大的,如果这一年你碰到了好工作,它还要求毕业生身份,一样也错过好机会,得不偿失。”

小L很烦躁,因为这件事无法正常入眠,身边又没人能帮她分担压力,时间也在犹豫间溜走了。

五月的某天,导师要求小L提交论文,她尝试的问了导师主动延毕的建议,得到的答复是:已经错过了申请时间。“我没抓住延毕的机会。但我这种条件,其实已经等不起了。”

此前非常努力找工作的小L,进入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状态。在聊起自己和很多同学只剩两个月应届生身份的期限时,她叹了口气:“之前有人说‘读书可能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了’,相比之下,的确如此。”

在生物专业延毕,我想去做陈贝儿那样的人

在生物专业延毕,我想去做陈贝儿那样的人

小C,25岁,2021年大四主动延期毕业

一个本科就发表两篇SCI论文、还拿到大创赛奖项的人,能毕不了业?

小C是浙江人,本科在中山大学读生物。2022年夏天,他终于拿到了迟来一年的毕业证,而这个在大四就做出了主动延毕选择的男生,求学与工作之路总是出人意料。

“可能是从小学烦了吧,感觉自己挺叛逆,上大学也不想卷绩点。”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其实他的专业没挂过科,两篇SCI论文,也都不只是挂名,而是在团队实验里有过较大的贡献。

这种高于同龄人的实践水平,源于小C长期的自我训练:他参加各种实习,周末去深圳听创业讲座,大三花一年准备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闲暇时还兼职运营一个百万粉丝的科普公众号——无心插柳之下,一篇原创文章在今日头条上获500万+阅读。正是这份与专业不搭边的公众号运营经验,让小C意外地获得上海电视台的offer(要求3个月的实习考核)。

实习之旅,让小C见识到了一群不一样的人。

“这些人太酷了。记者老师们真的是怀着良心与正义感在做新闻,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声。”小C敬佩他们的品格,但也发现自己在业务上跟不上。“虽然我也能写一些东西,但从思考的方式和深度上,我与他们的距离太大了。”另外,虽然工作能力不输他人,但其他人都是新闻相关专业的科班生,或者达到了研究生学历。

意识自己在上海的前景陷入困境,小C回学校开始准备毕业和找工作。

作为一个行动派,小C不会放过任何机会。但等待他的是巨大的挫败感。“我最少面了五六十家,很少活过三面。”他逐渐意识到,最大的问题可能来自自己的专业和学历水平。

是靠考研提高学历,还是靠实习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如果考研的话,到时候我是往届生身份了,报名流程就会繁琐一些;万一没有考上,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就没有任何提升。因此,倒不如直接延毕一年,也不耽误我继续在新闻行业找其他实习,积累经验。”

至于主动延毕的申请,小C花了很长时间才写完,“那是我步入新闻行业以来最好的一篇原创了。”小C揶揄着自己,“真是用心写的,言辞恳切。”所幸申请很快被批准。

另一个好消息是,他的答辩照常进行,小C的学术成果被老师们认可,按他的水平想毕业基本没问题,只需在延期毕业一年后领毕业证就行。

延毕的小C边考研边实习。他收到一份TVB直播运营的岗位邀约。港风的传媒工作模式让小C收获颇丰,更重要的是他见到了自己的偶像——《无穷之路》主持人陈贝儿。“她做了很多充满人文关怀的节目。我从《无穷之路》看到她走过那些没有路的山区,把真实的扶贫故事展现给了观众。”

小C第一次和陈贝儿有工作上的联系是在2021年底,当时她将在内地进行首场网络直播,带教老师让小C一起做直播策划。“看着陈贝儿和粉丝做着自己参与策划的互动游戏,真的很有成就感。”TVB的工作让小C梦想成真。

“陈贝儿曾说‘作为一个媒体人,必须亲身去看、去听’,那样会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而如今,小C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

海投300份简历,延毕一年我拿下10个offer

海投300份简历,延毕一年我拿下10个offer

小Z,25岁,2022年研二主动延期毕业

“我真的起不来床,大厂早上10点上班,晚上7点走,节奏刚好适合我。”长期以来,小Z都把互联网大厂列为自己就业的第一目标。

本科大四期间,她做了整整一年自媒体;由于本科期间学业优秀,她被直接保送到上海某211大学的新闻传媒专业继续深造;第一份实习经验则是在美团,日薪250元,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同事氛围都让她感到向往。

到了2021年秋招季,小Z既需要投递和面试几十家公司,也没放弃继续给自己争取实习机会。“我本科从来没有实习过,上海这么好的实习环境,在研究生阶段我要抓住这个机会。”10月,正在腾讯实习的她,接到了某电商互联网HR确认面试通过的电话——她本以为一切努力都有了妥当的结果,没想到不到半年,大厂裁员潮到来,毕业生就业市场风云突变。

“HR先是通知我,业务线很大可能发生变化;后来又就工作内容和城市的问题,来来回回沟通到3月,希望我好好考虑最后被调整到济南的机会。”济南并不是她的逐梦之地,她只好选择解约。

在2022年的春招中,小Z试图争取最后的机会,但在面试字节失利后,小Z意识到自己春招已经没了希望。毕业季临近,老师提醒同学们提交答辩论文,她则毫不犹豫选择了主动延毕。

在小Z看来,这是理性思考后得出的对她最有利的解决方案,也是基于她对自己实力的剖析——她希望自己能在论文成果被肯定、绩点够高、实践丰富、经济独立的前提下毕业。

从延毕的那个暑假开始,紧张的面试就占据了小Z生活大部分的时间。

她拿到了10个offer。这其中,有银行、地产,还有一些传统行业。颇丰的战果背后,是300多份的简历海投,和近三个月的高强度奔波——对习惯了“实力派”身份的她来说,远远谈不上高效和性价比——但幸运的是,她终于找到了足够心仪的去处,坐落于北京西二旗的某大厂给她抛来了橄榄枝,对于一直向往大厂的小Z来说,这已是选择“延毕”后最圆满的结局。

从结果看,小Z“赌”赢了。

在熬过延毕这一年后,如今的小Z又一次来到了毕业季。在学生时代最后的暑假,她终于能悠闲地学起驾照。这是她难得惬意的时光。毕竟,对于她这样努力的人来说,就算主动延期一年,也没有浪费过人生的任何一分钟。

撰文|潇维

编辑|陈桐

排版|吴樱泓

封面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