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案例主题

集体的无穷力量

2.结合章节

昆虫的社会行为—社会性昆虫

3.案例意义

昆虫的社会行为是指同一种群的昆虫相互协作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求偶行为、交配行为、社会等级行为等,其中以社会等级行为生活在一起,成员分化成若干品级并各司其职的昆虫称为社会性昆虫,例如蜜蜂、蚂蚁、白蚁等。在它们的群体中每个品级均代表着一种力量、一份职责,只有这些品级之间和谐共处、各司其职才能创造出该族群的繁荣昌盛。社会性昆虫的团结、互作、忠于职守、守望相助的特点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一个发现个体力量的契机,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当一个集体中每个分子的力量汇聚起来时,便是坚如磐石的集体力量。

4.案例描述

社会性昆虫具有特殊的等级制度与分工行为,它们因为严谨并组织化的运作而被称为超级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人类与这些社会性昆虫关系十分密切,它们或为作物授粉、供应营养品(如蜂蜜、蜂花粉),或为人类带来灾害(如因白蚁而导致的江河溃堤、房屋倒塌);然而从社会或团体管理的角度而言,社会性昆虫严谨而有序的运转机制对人类来说则具有非常有用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社会性昆虫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社会性昆虫的定义、常见种类及社会性昆虫的特点、视频观察(蜜蜂采蜜和蚂蚁搬运食物)和野外实体调查。

本课程内容将从观看几张图片和几段视频开始,采用启发式、探究式、野外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引入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社会性昆虫的认知与思考。

社会性昆虫主要特点包括:群集的协调性、内部等级分化显著和职能分工明确。其常见种类有蜜蜂、蚂蚁、白蚁等。以蜜蜂为例:蜜蜂过着群体生活,蜂群是由3种形态和职能不同的许多个体蜜蜂组成的一个有机体,是蜜蜂赖以生存的生物单位。单只蜜蜂虽然也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但其一旦脱离蜂群就不能生存。蜜蜂的这种社会化的群居生活,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而形成。一个正常蜜蜂群体,是由一只蜂王、几万只工蜂及数百只雄蜂组成。虽然生活在同一巢内,但它们在形态、生理和职能上均有明显的区别和严格明确的分工。一个小小的蜜蜂群体它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去使得该群体有条不紊地运转,而这个小小的群体中每个成员的忠于职守和默默奉献又是依赖什么信念去默默支撑着它们整个族群的繁衍呢?人类作为一个拥有高智商和高情商的高级动物,又该如何透过这种小小蜜蜂群体“分工明确”的现象去思索和认识“蜂群内的等级及职能分工的具体调控机制”的实质呢?小小昆虫能时刻牢记各自的使命,忠于职守,而我们每个人在自己所处的集体中是否也应该有所领悟,深刻认识到: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进集体,才能展现我们生命的价值和存在感;良好的集体氛围能使自己受到熏陶,健康成长;个人的荣耀也能使集体增添光彩。我们可借助视频学习和野外实地考察去仔细思考、讨论和总结蚂蚁和蜂类的团结以及各司其职的特点给人类带来的启示和教育意义,让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发挥集体的力量,让我们体会到“集体的凝聚力”是多么得重要。

社会性昆虫的团结、互助和忠于职守的现象非常之多,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环节中,可由学生结合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所看到的社会性昆虫所体现出的“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凝聚力”的现象来分享,进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社会性昆虫对人类社会、团队或集体管理的启示:集体的力量不容小觑,然而集体中那股强大的力量则是来自于集体中的每个分子,如果人人都能抱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那么这个社会、团队或集体就是团结友爱且战无不胜的。

5.案例反思

社会性昆虫中有很多团结、互作、忠于职守的案例,值得引起人们尤其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在本案例教学过程中,仅有教师灌输式的说教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将学生带到野外,使学生近距离地观察社会性昆虫的每个行为中的具体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的集体主义思想的真正含义。本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将小班教学与野外实体调查有机结合起来,并让所有学生对观察的结果去思索我们人类的集体中每个分子之间的分工和关系,并进行交流和讨论,让更多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思考并从中获益。讨论氛围很活泼和融洽,而且课堂效果也非常好,今后我们将会更注重这方面的融合。

6.育人效果与反馈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课后评价,大部分学生感受到课堂不光老师是主角,相反学生也是。通过对小小昆虫的社会分工和团结合作,学生们也认识到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正能量。同时,每个学生也分享了参与课堂的快乐感受,他们认为积极投入课堂中的讨论能使他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且从小小的昆虫身上感受到了许多的正能量,使得他们获得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本案例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