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竹妈家附近商圈有个培训课的团购活动,秉承着让娃体验更多的理念,我刷刷刷给孩子报名了三门课,其中一门是画画课。带娃体验了三节课,颇有感慨,今天和大家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节课:每个孩子作品都差别不大?

有带娃上过美术课的家长都知道,为了让孩子专心听课,家长都不能陪伴孩子上课,只能在门外的沙发上坐等孩子下课。也因此,很多家长都是匆匆把孩子送过来画画,就匆匆离开去做自己的事了,等到时间差不多结束,再匆匆过来接走孩子。如此匆匆忙忙,接娃时看着孩子还不错的作品,又很享受孩子上课时自己能够解放双手的时间,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

但如果你跟我们一样,一直蹲在教室门口等孩子下课,你或许会发现一些端倪。

因为竹也小朋友从小性格比较谨慎,为了怕她中途出来找不到爸爸妈妈会害怕,我们每次等她上课都不会离开太远,在培训机构的沙发、板凳上蹲着边肝游戏边等她。第一次画画课,画的是国画,通过欣赏齐白石爷爷的《虾》,用水墨表达绘画。当教室门打开,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出来,等在门口的我却发现不大对劲。每个小朋友手中的画作,似乎差别不大:都是一样的中间两只虾,两旁是绿色的水草和彩色的点点。

之前带女儿在另一个培训机构画画,每次上课结束我也是一样会看看每个小朋友画的作品,每个孩子的作品从构思、色彩、搭配等方面来看都很不相同,很多时候似乎能够从中看出孩子们略有不同的性格,这就是实打实的孩子自己的创作。

但尽管心有疑虑,我还是告诉自己:第一节课嘛,或许是老师有意识给孩子们构建了一个很好的框架,孩子们理解得比较到位以至于作品相似度高。我们接下来再观察观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节课:作品展示真的那么重要?

第二节课,画的是宫崎骏作品里的《煤球精灵》,通过让孩子们认识小煤球的基本特征,学会用点线面来装饰画画,锻炼孩子们的手指灵活力、画面的布局以及色彩搭配的能力。我们同样蹲守在教室门口等孩子,期间有其他小朋友画完陆续出来了,女儿一直还没出来。我便借着偷偷打开一点点门,通过门缝观察孩子。

可不看不知道,一看我就有点生气了。从门缝中窥见的场景是:女儿已经完成了作品,她原本是想出来的,但却被助教拦住了,告诉她:“画完不能直接出来,要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展示完作品才能出来。”

而所谓的展示作品,就是孩子拿着自己的作品,一脸懵地站在黑板下,配合老师一问一答。老师问:“这节课画的什么?”“画的煤球是什么颜色?”等等,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拿着手机拍摄视频,孩子实在无法配合的时候帮孩子回答,总之这个流程一定要走完,而这个视频也是给家长的,告诉家长“老师很认真在帮孩子总结”。

但对于一个9月份才要上小班的小朋友,作品的展示真的那么重要吗?我觉得不然!在我看来,这个阶段的孩子学画画,重要的是美育,让她们知道什么是美、怎样表达美,通过自己的小手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满意和不满意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不是着急让孩子学习展示作品。

当然,如果孩子自己愿意展示作品,那自然老师也帮忙展示;但如若孩子不愿意展示,故意留着他,让他一定要展示完作品才能下课的做法就有些偏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节课:作品是老师帮画的?

第三节课,画的是粉红粉红的可爱草莓。这节课因为外面等待的家长很少,且比较安静,所以教室内老师的说话声音大一点我们就能听见。当正在肝游戏正酣的竹妈听到很大声的:“注意一下,不要画超出边界”这句话,我瞬间就从游戏里回到了现实,“为啥画画要不能超出边界?”

等到孩子画完、展示完,出来的时候,我很认真地看了她的作品,果然看出了一些蛛丝马迹。老师所谓的边界,其实是草莓的边界,老师已经提前将草莓在纸上画好、摆好位置,孩子们只是给草莓上色、做一些修饰而已。再认真看看前两节课画的虾、煤球,其实是一样的:虾、煤球都是老师画好的,孩子一样负责上色、修饰,不用自己构思虾是什么样子,也不用想象煤球除了是圆形能不能是其他形状。

这样的作品,只是一幅可以给家长交代的作品,孩子的参与感其实很少。没有孩子自己想象、构思、表达的过程,只是单纯的上色、修饰、展示作品,这和傀儡又有什么区别呢?

回来后到网上看了一些帖子,发现美术培训机构代画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特别是年纪尚小的孩子,理解能力低、专注力不够、配合度不行,教他们自己画难度可想而知,作品可能还拿不出手,倒不如老师帮忙帮到底,作品还更能让家长满意,家长也更愿意掏腰包。

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对于我来说不是的,我更想要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领悟力、表达力,她画得怎样我无所谓,但我要她自己的作品。只要是她自己画的,永远是妈妈心中“最伟大的作品”。

想到这,一向节俭的竹妈决定 “奢侈”一回,咱还剩下的三节体验课,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