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秋园》这本书的时候正值北京暴雨,而我刚好处于水势严重的房山,因为突降的暴雨导致了小区出现断电的情况,手机信号也变得差了起来,近乎失联的状态反倒让我有了整段无人打扰的时间,几乎一口气将书读完。

但我想说的是,并非是因为断电才给了我一口气读完的理由,而是这本书本身就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书的自序中表示,本书其实是在一个面积仅有四平米,连张桌子都没有的厨房里完成的一部回忆录,作者杨本芬写书之时已经是花甲之年,全书讲述了她的母亲“秋园”(原名梁秋芳)的一生,秋园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从“官太太”到“乡长夫人”,再到被打倒的对象,教过书、要过饭、为了孩子改过嫁,曾经因丧子之痛想过自杀,但最终还是挺了过来,活到了八十九岁,想想也算是高寿了。

但她在八十九岁那年却意外摔断了腿,在经历了这最后一场磨难之后,最终在酷夏之中不安的死去。在整理她的遗物时,作者发现了一张揣在她棉袄里的纸条,上面写着:

“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

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

一九六〇年,从湖南到湖北。

一九八〇年,从湖北回湖南。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她仿佛把人生最悲痛的事情都经历了一遍。

作者的父亲曾是国民党的官员,在“迁都”的时候没有跟着去陪都重庆,而是带着一家人回到了湖南老家,过着清贫的生活,教过书,也当过乡长,但从来没有鱼肉百姓,反倒是经常拿自己的口粮接济百姓,就这样的一个善良斯文的人,最终却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往往引人入胜的故事,其实书写的都是平凡人的苦难,全书没有用第一视角来回忆,也没有大段的心理描写,也没有什么过多的写作技法,但是我们总能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真诚。

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读者很容易就被带入到那个动乱的时代,感受到秋园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如果年龄稍长的一些读者可能还会回忆起类似的经历,引起更多的共鸣。即便是年轻的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在那个时代活着的艰辛。

书中有好人落得凄惨下场,有小人摇身一变成为当权者,让人不胜唏嘘命运的不公,但是仔细想想现实中往往就是这样,当然在他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因为曾经积善之举,也被很多人报答过。

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人在穷途末路时的无奈、无助、绝望,他们全家人其实都在和命运做抗争,但是几乎无法改变什么,只能用力的活着。

书中很多段落都让人泪目,比如之骅用两分钱买了一个葱油饼,面对喷香的葱油饼,之骅强忍着口水要留给弟弟们吃,一路之上无数次的拿出葱油饼嗅闻,口水使劲往喉咙里吞,在那个饥荒的年代,一个小姑娘为了弟弟能忍住如此“诱惑”,实属不易。

再比如因为他家太穷,正好一个条件不错的绝户木匠相中了他家的两岁的小儿子田四,想要收养,一家人为了田四能够更好地活着,忍痛将其送给了木匠夫妻,原想着田四至此能够摆脱饥饿,殊不知一个月之后他们再见到田四的时候,他被拦腰绑在椅子上,头顶烂疮,全身脏兮兮的,小鸡鸡漏在外面紫红肿胀,当他从昏睡中醒来认清是秋园后,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一下钻进秋园怀里紧紧抓住衣服不放手,一时间,三人哭作一团。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方都让人为之动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自己去看。

《这个杀手不太冷》有一段台词,“生活总这么艰辛吗?还是说只有当你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才这样?”,“生活总是如此”。

看着别人的辛苦历程,更加感叹自己的幸运,虽然日子并非顺风顺水,但与秋园的一生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