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从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粟裕对陈毅的尊崇也是如此。也是因为尊崇,1955年与粟裕战功差不多的陈毅被定为元帅,粟裕仅被定为大将时,他不仅全无失落,还很为陈毅高兴。陈毅死后三年,粟裕更是让自己的女儿粟惠宁嫁给了陈毅的儿子陈小鲁。
粟裕敬重陈毅的背后,是陈毅与粟裕两人的深厚情谊。粟裕与陈毅结识于1927年,两人相识时,比陈毅小6岁的粟裕还是一个普通小兵,而彼时,陈毅却已是部队的领导。
粟裕第一次见陈毅时,陈毅在台上做起义前的讲话,粟裕在台下听。陈毅气势恢宏的演讲感染了粟裕,他觉得这个领导讲的不仅是人话,更是他的心里话。也从那时起,他把陈毅当成了自己偶像般的存在。

粟裕非常努力,很短的时间里,他就从一个士兵到了连队的指导员。做了指导员后,粟裕和陈毅德军交集更多了。陈毅很喜欢粟裕,觉得他人小却踏实有才华。
抗战时期,陈毅所在的支队和粟裕所在的支队进行了合并,陈毅在其中任总指挥,粟裕则是部队的副指挥兼参谋长。也从那一刻起,两人经常性在一起合作指挥战斗,并且不断取得胜利。
陈毅和粟裕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日久后,两人竟发现:他俩可以取对方身上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的组合,定然是1+1>2,不断地磨合中,两人实现了“双剑合璧”。
解放战争中,两人合作战胜了一波又一波敌人,为解放中国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也是在此间,粟裕的战功超过陈毅,他被称为“战神”。
也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曾对粟裕产生过不满,而为粟裕化解这次危机的,正是陈毅。
1947年,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多次较量,整体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长远看,解放军所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
着急的毛泽东于当年7月给正在冀鲁豫打仗的刘伯承和邓小平写了一封绝密电报。电报内容是:让他们尽快挺进国统区的大别山,从而打乱国军部署。
这个计划一开始很顺利,刘邓大军很快挺进了大别山。然而,所有很顺的事往往都隐藏着危险,果然,就在他们欢呼之际,蒋介石已经召集了大量兵马围剿刘邓大军。一时间,刘邓大军危在旦夕。
毛泽东迅速指示正在鲁中打仗的粟裕:急率军赶往鲁西南支援刘邓大军。
粟裕接到指示后犹豫了,为什么?因为身为作战指挥,他明白:此时他的部队根本不能胜任这一任务。他的华野刚刚经历完“七月分兵”,接连被敌人追着打,士气已相当低迷。
华野现在需要的是重振旗鼓,而重振旗鼓的方式,要么是休整,要么是打一场胜仗。可眼下,如果按照指示来,等于是让华野打一场无准备之战。那样的结果,不但无法真正支援刘邓大军,可能会让华野也跟着完蛋。

素来不打无准备之战的粟裕下定决心:先休整,再前往支援刘邓大军。而这一休整,竟导致粟裕的部队用了一个月才抵达目的地。
这一个月里,毛泽东给粟裕发送的急电多达7封,而刘邓大军所面临的处境也越发艰难。
毛泽东见状,对粟裕产生了不满,他认为粟裕延误了战机,甚至有些迷恋鲁中。他在电报中指出:“华野各纵过于依赖后方补给。”
陈毅作为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以及粟裕的知己好友,他当然懂得粟裕的良苦用心,但他也真心为粟裕捏了一把汗。
但陈毅也相信粟裕,这么多年的共同作战,已让他对粟裕建立了充分的信任。果然,粟裕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大展经纶,率军配合其他部队歼敌9500余人,让刘邓大军成功扎根于大别山。
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可毛泽东对粟裕的不满依旧还在,毛泽东甚至认为粟裕可能“不能再大用”了。
着急的陈毅思来想去后,和粟裕共同拟了一封电报。这封电报的内容是陈毅确定的,粟裕看了电报后,对陈毅既感激也越发佩服起来。
原来,这封电报里,竟暗藏了好几处试探和认错。尤其那句“华野目前的纪律确实需要调整”,实际就是在代表粟裕认错。认错的同时,陈毅也替粟裕表达了粟裕对中央命令的服从,并对之前的“延误”做了具体的解释。
毛泽东读完这封电报后感叹:“这两个人是真聪明啊”。自此,他对粟裕的信任危机也解除了。
试想,若陈毅对粟裕不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他又何以能写出如此满是“玄机”的电报呢?试想,若没有这封玄机电报,粟裕后来的处境,当真不好说。
陈毅一直默默护着粟裕,就连他后来带头批判粟裕,实际也是为他考量后特地做的“计划”。

1958年,粟裕成为被批判对象,陈毅见这一事实已不可逆转,竟主动带头批判粟裕。可他带头,却恰是为了缓解粟裕的处境,这点,陈毅一开口“批判”,粟裕便已明白。原来,陈毅带头批判时,讲的竟全是粟裕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毛病,他看似在批判,实则在护着。粟裕如此聪明,他岂会不懂陈毅的良苦用心呢!
陈毅和粟裕的情谊,昭示世人:真正的情谊能经受得住任何考验。世间任何爱恨,皆有缘由。陈毅与粟裕,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