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花椰菜菜」

在大数据里泛滥致死,多巴胺的快乐像罂粟花一样透人心骨,抓着最鲜红的枝杈捅进无意识的大脑。

猜你喜欢、搜索发现 、根据兴趣推荐…又占领了算法的高地,伸手迎着资本嚼碎的细枝末节,乖巧又张扬。

前段时间报名了驾校的考试,回来后小红书一直在给我推荐“必过宝典”,准确把控了我的节奏。

和朋友在饭桌上闲聊的话题,刷视频的时候总是会“碰巧”遇见。

最近在淘宝逛了什么,收藏了哪些好物,都会在抖音或者小红书上被轮番种草。

我突然意识到:可能我们不是最了解自己的,大数据才是。

小时候第一次注册了qq,每天都热衷于发说说,心虚的一次次点开头像,看有多少人点赞评论了,为了看被挡访客还开了黄钻,想看这个陌生人是谁。

每天乐此不彼的经营农场牧场,用QQ信箱发漂流瓶给朋友送节日的祝福,去好友空间踩踩、打招呼…大家很热闹,分享欲也很旺盛。

那个时候的世界更像是一个带锁的木头橱柜,里面应有尽有,灯火通明,大家都在用力整理好自己的生活,多配几把备用钥匙,想给每个朋友一把。

那时候的私人空间太多了,而现在的私人空间甚至不够了。

某个社交平台开了新号,第一时间就是屏蔽可能认识的人,但依旧会有熟人刷到。

之前看过papi酱的一个视频,当你发的动态被朋友问:

“怎么了?是不是心情不好?”

“我看到你在网上和人对骂了,怎么他是你idol吗?”

隐私在大数据的日光下无处可逃,生存的仅有空间一再被压缩。

这种体验感就像小时候写的日记即使缠上了头发丝却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并且还要一五一十交代清楚。

课间休息,同学刷视频的时候,轻飘飘地来了一句,你也喜欢鹿晗啊?

我一脸怀疑,毕竟为了不让熟人发现,我特地用了一个新买的号登录的,IP地址还不是本地。

“我看到你收藏了。”

“笔记里那张照片我在你空间见过,是你吧。”

我呆坐在座位上,感叹大数据可真厉害。

就像某个明星爆火之后,就会有黑粉去挖所谓的“黑料”:多年前的照片、说说、朋友,某个视频下评论的一句话,谈过几次恋爱…

越来越多的人自嘲:

“我可不要当明星,我怕被网暴,多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事儿要是被刻意放大我可受不了。”

淋漓的生活就像小剧场,我们拿着有上帝视角的剧本走进度,镜头可以随时切快后退,留下录像带,这就是我们的性格宗卷。

无声的“监视”浸透生活,只是因为我们是普通的平凡人,没有搜索价值,但身在这样一种全透明的玻璃罩里,总有被盯后的恐慌。

之前一位网友分享自己被男友前任视奸的经历,发出的每个视频都被点赞,网友气不过,找她理论,被丢下一句:

“大数据推送的,我也不想看啊!”

评论区里很多人都面临过同样的问题,竟还有一位说:

“抖音也给我推过男友的现任,那时候刚分手,完全不冷静,出于好奇心理,关注了他们一段时间,不过那个美女很快就和渣男分手了。”

是以玩笑的口吻来说的,但我更多感受到不适。

因为网络的发展,取缔了以往用摄像机偷窥的人,但却多了一些躲在阴暗的角落下偷偷“关心”别人的人。

前段时间听朋友说拼夕夕里还能看到别人的购买记录,瞬间脖颈发凉。

“这点隐私都不给我吗?”

见朋友在看以前同学的购买记录和评价,我赶紧打开手机,十万火急关闭了那个推送功能。想着之前用优惠券1块钱买的垃圾袋、一次性筷子、口罩……这些便宜的东西,我的贫穷突然无处可遁。

在越来越多的可视化生活里,我一再封闭。

大数据的监视下,由着互联网将我们推向兴趣的最高潮,增加app平均使用时间;同时又用“机智”的算法,推送朋友,夺走最后的“净土”。

“直播”式的生活让我们陷入众目睽睽下的偷窥,狭挤在高度智能的屏幕里,缺少了最简单的隐私。学历、收入、情感经历,像摆在意式餐厅里精致的高脚杯一样,透明且易碎,“不安全”是我对大数据媒介唯一的恐惧。

在享受推荐便捷的同时,也要警惕关闭隐私的房门,信息时代里“蜷缩”自己很重要。

祝我们向阳而开,

又有植被下的“枝繁叶茂”。

欢迎光临菜菜的宇宙

微博@花椰菜菜Ya

小红书@花椰菜菜

️微信:huayecaicai2022

永远做一个真诚至极又可爱非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