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家长,往往也会陷入一种纠结心态,既想要学生变得更加优秀,又不想学生那么辛苦疲惫,但却是“进退两难”,只好一边给学生“打鸡血”,一边又灌输努力向上的想法,但也被称为“鸡娃”。

正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也被很多家长奉为真理,尤其是年轻家长还会互相攀比,看到别人家孩子有的,自家孩子也得拥有,不希望“输在起跑线上”。

只不过,家庭条件不同,家长所给予的环境和氛围也并不相同,尤其是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也会有着较深的“壁垒”,但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却是大差不差的,期望学生能够“出人头地”。

花费大力气“鸡娃”却效果欠佳,教授一番话,揭开多少人的遮羞布!

以往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成绩便是根本,也关乎着学生的未来走向,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动与发展,学习成绩也只是基础,还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鸡娃”也应运而生。

北京海淀区的学生便是很典型的例子,单拿小学生举例,从小便接受着双语教学,还要学习各类才艺技能,钢琴、舞蹈以及绘画等,还要学习奥数、知识竞赛等,年纪越增长,学生学习压力也越沉重。

但目的也很简单,便是为了考上重点中学,并在中学阶段获得更多的荣誉头衔,从而触摸到重点高中的“门槛”,保送名校、出国留学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只不过,除了日常的学习压力,还有补课班、兴趣班的压力,就连暑假也不能闲着,还要参加研学团、夏令营等活动,若是哪家孩子没参加,还会被认为“不上进”。

很多家长也直言,不是他们想“卷”,实在是不得不“卷”呀!毕竟周围的同学都在努力上进学习,但看着自家孩子“躺平”,那心里也不是滋味呀!

但再往长远了看,很多家长花费大力气“鸡娃”,大学毕业后却逐渐沦为平庸,走向平凡,甚至和普通学生一样,也要面对就业的窘境。

而花费大力气“鸡娃”却效果欠佳,一位清华教授也坦言表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鸡娃”本就跟时代脱节。而该教授便是陆向谦,也是知名教授,一番话也揭开多少人的遮羞布

的确,“鸡娃”成功的比例并不高,家长想要通过“鸡娃”的方式,让学生打破壁垒、跨越阶层,也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看似家长花费大力气,实则不过是自我感动,而陆教授也表示,家长的规划方向本身就是错误的,得到的结果也是错误的。

尤其是部分家长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让他们承担着“家庭兴衰”的任务,在笔者看来,盲目“鸡娃”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家长逃避责任的行为,家长与其寄希望于他人,不如自己努力奋斗,争取让子女成为“富二代”,可别自己能力平平,却要求学生出人头地!

家长与其“鸡娃”,不如让学生成为“牛娃”,可别找错教育方式

其实“鸡娃”是否有效果,往往也取决学生性格和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条件也是重要基础,若是家长不能给予更好的教育条件,那再多的力气也是白扯。

每个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不同,取得的成绩也截然不同,有的学生能成为“学霸”,有的却只能是“学渣”,不服不行,而家长不妨引导学生成为“牛娃”,聪明的同时又懂得努力上进,自然前途也会更加广阔了。

笔者认为,子女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父母更应承担起养育的重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愿,若是学生志不在学习,那不妨挖掘学生身上的其他天赋,毕竟“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意义也并不大,不过是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精力罢了。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但过犹不及,家长别舍本逐末

很多中产阶级父母,“鸡娃”心态也会更严重,为了能让学生出人头地,也可谓是煞费苦心,但换个角度去想,过重的压力真的适合学生成长吗?学生又是否快乐呢?

尤其是学生并非是家长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与想法,若是学生不愿学习,家长却还不断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那意义何在?

写在最后:“鸡娃”成功率并不高,家长也要接受学生的平庸与平凡,并对自身有着清晰的认知,可别越没有什么越强求什么,那结局也不过是心知肚明罢了!

话题:你对“鸡娃”有什么想说的吗?

记得点一点关注,我们下期再见啦~
(图片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