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沙和郑州两座中部重要城市对外公布了经济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GDP 30强城市的名单也正式出炉。相比较于2022年同期,2023年上半年全国经济30强城市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上海经济恢复重回首位;无锡稳定发挥再次反超长沙、郑州;徐州首次进入全国30强,昆明暂时跌出;东莞经济连续低迷,具体城市数据分析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合肥两市归位

上海、合肥两市归位

2022年上半年上海经济还未从年初的疫情中恢复过来,半年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349.31亿元,GDP增速为 -5.7%,是全国30强城市里唯一一个GDP负增长的城市,经济位次排序也罕见地被北京超越,暂列全国第二位。

2023年上半年上海市经济加速增长,上半年共完成GDP21390.17亿元,GDP增速同比更是达到了9.7%,位列30强城市首位。分产业来看,第二产业同比增长达到了15.1%,第三产业也达到了8.2%的增速。分行业来看,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速分别达到了21.3%、37.5%和22.7%,35个工业行业中28个行业实现同比增长,带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达到了14.2%。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速达到了65.7%,上海也从西安手里重新夺回了新能源汽车制造第一城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座排名出现高位上升的城市是——合肥。近年来随着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投融资,合肥市的经济表现在诸多城市中可谓一枝独秀。但2022年上半年合肥市受疫情等相关产业影响,GDP增速仅达到2.9%,GDP排名也被济南、福州超越下跌至第22位。进入2023年上半年,合肥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41.8亿元,同比增长6.1%,以0.8亿元的微弱优势超越济南重回全国经济20强。

分产业来看,汽车及零部件、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分别增长了133.2%和92.2%,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达到12.6个百分点;其中合肥市特色产业太阳能、智能电池产业分别增长43%和30%,而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1倍,我国新能源汽车城市间的争夺战也变得越发胶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昆明下跌,徐州首进30强

过去5年以来,全国GDP30强城市的名单,虽然上下浮动的位次发生过多次变化,但30强城市的名单始终没有改变过。而到了2023年上半年,这一平衡被暂时打破,徐州市以42.55亿元的微弱优势暂时领先昆明正式进入全国GDP30强城市。

2023年上半年,徐州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9.09亿元,GDP增速更是高达8.0%,在全国经济30强城市中仅次于上海位列第二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迎来了高速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达到了9.3%,值得肯定的是私营企业增长达到了16.1%;分产业来看,绿色低碳能源、集成电路与ICT、安全应急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分别增长了19.0%、12.4%、20.6%和26.4%。数字经济是我国当下乃至“十四五”经济发展的重点,哪座城市能在数字经济中布局全面,对于未来十年的城市经济发展将提供强劲的源动力。

随着徐州进入全国GDP30强,江苏省下辖13个地级市中已经有6座城市进入到了全国30强,江苏与广东两省的经济差距也仅仅只剩下2000多亿元,不得不感叹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稳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莞经济持续低迷

东莞经济持续低迷

2022年上半年东莞市经济增速仅达到1.6%,在万亿城市中排名尾部。原想进入2023年可以强势复苏,但2023年上半年东莞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62.1亿元,GDP增速仅有1.5%,在全国30强城市中排名末位。

三次产业中,作为工业占比最高的东莞市,上半年第二产业仅完成2889.57亿元,增速不升反降了2.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更是同比下降了5.9%,制造业受挫较重下降6.4%,分行业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4.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7.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工业增速下降相伴的还有常住人口下降,东莞本来就是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此类人口跟随产业流动性较大。2022年东莞市常住人口不增反减少了近10万人(9.98万人),人口减少量高居全国第三位,其他两座城市分别是疫情中的上海和近年来人口持续流失的天津。当下可谓是东莞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未来东莞的经济的走向到底是及时止损逆势而上还是经济与人口持续衰减,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