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曾在《三国演义》中写道:“滚滚长江东流,巨浪冲走英雄”。确实,历史就像一条汹涌的大河,日夜不停地向东流淌,而我们,就像被大浪卷走的大小不一的沙石,有的变被动为主动,推动着历史的大河不断前行。

有的逆历史进程,阻碍历史的进步,甚至想把历史推倒,而更多的则随波逐流,直至逐渐被潮流侵蚀,最终消失。

这些不同的命运,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一个“选择”二字,就像萨特所想的那样:既然我们生而为人,每个人都会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只是有的人选择做英雄,有的人选择做普通人。普通人和英雄本质上没有区别。他们都只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做出相应的选择。

众所周知,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亲王溥任,溥任溥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出身相同,相貌相似,但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

溥仪年少轻狂,地位崇高,凌驾于众人之上,要求统治天下,但清朝灭亡后,却过着受人操纵、依靠他人的傀儡生活,看着他们的脸,随时为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担忧,他的一生都是“封建”二字的代名词。所有人都唾弃他,鄙视他,但他无法反驳,无法反击,无力反驳,最后孤独死去。

至于溥任,虽然很少有人知道他,默默无闻,默默无闻,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在清末之后过着平凡的生活,娶妻生子,忙忙碌碌整天为了工作,为了生活而奔波,日子虽然平淡,但也是真实的,每天都有值得期待的东西,不用担心有人会把这一切夺走。

因为这一切,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两者的区别在于“选择”二字的不同。

再三选择

普仁和溥仪是血兄弟,但前者是太子,后者是皇帝。这是他们命中注定的命运。

后来清朝灭亡后,溥仪选择成为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受人控制,听从命令,终日惶恐不安。而溥仁呢,他选择了放弃太子的身份,放弃了曾经的荣华富贵,融入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中,过着安稳的生活,平凡的生活中还藏着一丝幸福。。

他曾到东北看望他的哥哥溥仪。溥仪当时就像一只被囚禁的金丝雀。看着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哥哥,如今却陷入这样的境地,他不禁问道:“当日本人都是傀儡的时候,天皇真的有那么好吗?”我们不知道溥仪当时是如何回答的,但我们知道的是,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命运。

溥仪为了荣华富贵,为了皇帝的威严,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最终得到的只是短暂的苟活一生。漫长而充实的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因犯罪前科被下放农场改造,而溥任则热心投身国家建设。他积极购买国家债券,辅佐父亲载沣,为当时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外,他还将《二十四史》、《清实录》、《大清会典》等太子府珍贵历史书籍原版无偿捐赠给国家。

作为一名小学校长,他一生辛苦劳作,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学生负责。直到70岁,他才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作为一个父亲,毫无疑问他也是成功的。他和他的妻子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在他的教育下,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长子从政,成为北京市崇文区副区长。二儿子和小儿子像他们的父亲一样,选择了教书。老师。

与溥仪最后孤独无助的结局相比,溥任的结局无疑是非常幸福的。他去世时享年96岁,周围子孙满堂,个个都是国家栋梁。

艾森豪威尔曾在《缔造和平》中说过这样的话:“我现在明白,年轻人总是更喜欢赞扬历史上杰出的英雄,而忽视了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被遗忘了,他们不可磨灭的功绩被遗忘了。”

诚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英雄笔下的人物总是像闪亮的星星,引人注目,让人无法忘记曾经闪耀的那些闪亮瞬间。事实上,普通个体在历史中同样重要,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历史才能不断前进。

英雄很少见。也许几千年后只会诞生一两个英雄。普通个人是历史的主体。没有他们,历史就没有血肉、没有脉络、没有未来、没有方向、没有普通个体,历史甚至不能称为历史。

无论是英雄还是个人,都是个人选择。

项羽在生死的最后一刻,因为“无面见江东长辈”的耻辱,面对近在咫尺的故乡,他选择了自杀,因此留下了“我还想念项羽,但我不想去江东”朱自清拒绝“五斗米低头”,发誓不接受美国人的救济食品,最终饿死,从而留下了“骄傲之体”的美誉。

戴安澜将军率领部下与敌人激战数昼夜,为的是阻挡敌人的进攻,保卫自己所热爱的伟大祖国。最终他寡不敌众,为国而死,从而留下了“精忠报国”的美誉。他们都是普通人,只是选择不同,成为了不同的人,仅此而已。

选择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高低之分。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定选择,然后坚定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要想象另一条路的风景有多美。

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也是一种成熟。人生漫漫的旅途中,总会有不同的风景,一切都可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