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一个党员一根“桩”,一个支部一堵“墙”

建立临时党支部54个,组织党员2.9万名、救援队306支……涿州广大党员干部在灾情最严重、抢险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连续奋战

一个党员一根“桩”,一个支部一堵“墙”

保定日报记者 张洁 李鹏 通讯员 姚庚

402个村落全部取得联系,211个进水村全部退水,75个因灾断电的居民小区恢复供电……

遭受罕见洪涝灾害以来,涿州市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在灾情最严重、抢险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连续奋战,用实际行动在救灾前线树起一面旗帜。

7月底,受5号台风“杜苏芮”减弱低压影响,涿州市紧急戒备,随时准备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

雨情就是号角,汛情就是命令。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靠前指挥,全面建立落实“五级包联”机制。通过市级领导包县(市、区)、县级领导干部包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干部包村(社区)、村(社区)干部包片、党员包户,为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位于兰沟洼蓄滞洪区的西茨村,是最早一批转移群众的村子之一。连日来,当地基层党组织闻“汛”而动火速集结,筑起坚强的“战斗堡垒”。

“西茨村紧邻白沟河,由于上游琉璃河、小清河、北拒马河三河交汇,白沟河大堤承受着巨大的行洪压力。”刁窝镇副镇长任峻僮负责包联西茨村,从雨情预警开始,他就把“家”搬到了白沟河大堤上,日夜蹲守监测水情。

任峻僮介绍:“市县领导每天转点现场调度,从市到村,严格落实‘五级包联’机制,确保了防汛救灾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7月29日暴雨来袭,稠密的雨帘砸落屋顶啪啪作响。接到上级通知,任峻僮立即发动西茨村全体党员,挨家挨户通知村民紧急转移。

大雨倾盆,险情连连。7月31日,受洪水过境影响,白沟河河水暴涨直逼桥面。任峻僮回忆,站在大堤上,水面宽得吓人,向前一步就是深不见底的河水。

由于河水超出警戒水位,必须抓紧加固堤坝。西茨村党组织迅速行动,短时间内集结了包括党员、村民志愿者、入党积极分子在内的100余人,在河堤上垒起一米多高的“土牛”(提前备好抢险用的土堆,其形像牛,俗称“土牛”)。

当晚10点左右,水面几乎要跟“土牛”齐平,随时有决堤危险。

“你们先撤!”任峻僮一边指挥大家撤离,一边带领村两委干部折回村里,挨家挨户确认,直到看着最后一户村民平安离开,这才放心。他坦言:“当时就一个想法,无论多大困难,群众生命健康是第一位的,只有群众安全了,我们才能撤退。”

一个党员一根“桩”,一个支部一堵“墙”。

连日来,无论是转移安置群众,还是灾后重建,处处都有基层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像木桩一样“钉”在抢险救灾一线,为群众筑起遮风挡雨的铜墙铁壁。

白塔村党支部书记王东就是这样一根“木桩”。8月11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带领村里党员和村民志愿者一起清理街道上的垃圾。

这次受灾,白塔村全部过水,最深的地方近2米,为了方便转移群众,王东和村两委干部自掏腰包,凑钱买来两条冲锋舟。

在他们带动下,村里其他党员也纷纷加入到救援队伍中,铲车司机王成就是其中一个。见村里积水上涨,他开着自家铲车上阵,一趟趟往返深水路段,转移受困群众,成了村民眼中的“大英雄”。

“我们村1100多人安全转移,3栋老旧房屋倒塌,所幸没有人员伤亡。”说起这些,王东不禁长舒一口气。

村民赵芳家受灾较为严重,砖土结构的老房子建于1982年,经过雨水冲刷和洪水浸泡,正面墙体仅剩两根门柱支撑,两侧墙体均已坍塌,后墙出现巨大的裂缝,摇摇欲坠。

“真没想到水这么大。”赵芳感慨地说,开始没想走,多亏村干部们反复动员,让自己及时转移到儿子家,要不后果不堪设想。

如今,洪水肆虐过的痕迹已经逐步消退。清淤消杀,卫生防疫,安装集中净化水设施,一项项恢复重建工作正在村庄里有序开展。王东表示,党员带头,群众紧跟,大家拧成一股绳,相信村子很快就能恢复往日生机。

党员带头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白塔村只是涿州市灾后重建的一个缩影。

当前,涿州市基础设施修复和保障工作正在全面推进,抢险救灾、评估摸底、灾后重建等工作也在加紧进行。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员!

在此次“风雨大考”中,涿州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作用,建立临时党支部54个,组织党员2.9万名、救援队306支,让党旗飘扬在防汛救灾最前沿,书写了一份“人民至上”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