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的要感慨一下,港股实在太残酷,碧桂园(02007.HK)流动性危机的正式曝光,竟然最初是来自不具名高管,对媒体的承认。

内幕消息如何管理与披露,里面有很大想象空间。

再来说正式公告,仅仅相隔十天的两份盈利预警公告,对财务状况描述天壤之别,出现亏损与亏损500亿元,还需要十天来确认数字的重要性?

不如直白的说,碧桂园服务(06098.HK)李长江上个月低位斩仓股票,他有内部信息优势;碧桂园服务20%股权的捐赠,是风险隔离措施;杨国强去年底退休,也是有动机的安排。

现在时点来看,配股在深夜终止,就是杨老板做出了最后决定。

市场交易“大而不倒”的碧桂园,大部分人犯了错误,一声声理解碧桂园的声音,对于投资者与购房者于事无补。

对于后续碧桂园保交楼、债务重组及未来发展,需要弄清楚重点与逻辑。

碧桂园为什么倒下?

如果碧桂园在去年就倒下,可以将其归因于金融机构对民营房企的挤兑。

整个2022年,碧桂园在对银行借款同比减少900亿元的情况下,偿还了将近500亿元的有息负债,货币资金只减少了300多亿元,这意味着碧桂园开源节流去杠杆。

万科、保利同期对银行借款不降反增,整体货币资金保有量实现了“止血”,碧桂园早已认识到了这种残酷性。

正如碧桂园公告所言,市场下行的深度、烈度和持续度,以及三四线城市等低线城市投资比例过大,才是其倒下的真正原因。

前7个月的销售额,已经完全证实,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恢复情况,远远不如一二线城市。

碧桂园重要任务是保交楼吗?

按照碧桂园陈述,未来重点工作包括保交付、化解阶段性流动压力、保障经营有序等,显然保交付被放在头等位置。

并不是说保交付不重要,而是在预售监管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保交付并不是碧桂园最难做到的事情。

截至2022年底,碧桂园已预售未交付的房屋建筑面积大概是8700万平方米,同期的预售监管资金大概为500亿元。

也就是说,每平方米的建设资金还有574元,考虑到去年预售物业工程已有较大进度,保交付的资金并不会有很大缺口。

同时也考虑到今年上半年,碧桂园只有1408.3亿元销售额,预售监管资金也更加谨慎,碧桂园整体保交付压力,比早已耗尽资金的暴雷房企要轻松一些。

重点关注什么?

“保交付”的前提当然是资金,现在需要关注的重点,也是碧桂园的资金状况,继而影响到对其后续债务重组以及转型发展的判断。

截至2022年底,碧桂园还有1475.5亿元货币资金,除去500亿元预售监管资金,还有近900亿元资金,短期有息负债为937.1亿元。

半年过去了,碧桂园产生了巨额亏损450-550亿元。按照碧桂园说法,亏损主要是毛利率下降、项目减值、以及外汇波动损失导致。

这些亏损基本是账面,都不会导致大额现金流失,碧桂园最有可能流失现金的仍然还是还债。

但很多暴雷房企,最后往往债务不减反增,现金消失在弥补“明股实债”、“表外负债”中。碧桂园还有近700亿元的合联营企业,以及1000亿元的少数股东权益,以及庞杂的应付款项。

碧桂园横跨整个地产全产业链布局,各类业务合作纷繁复杂,半年度财报将检验其资金的真实去向。

比如今年3月收购合作项目保利的份额,就涉及到合联营企业变动以及付出现金代价。

如果碧桂园8月底不能发布半年报,或者碧桂园的资金,没有用在还债或预售监管资金上,将导致碧桂园整体业务的崩溃,进而影响到债务重组以及未来重点工作:

完成保交楼的情况下,实现业务、城市布局的转型。

现任掌舵者杨惠妍,提出碧桂园业务要从三四线城市逐步转向一二线城市,在保交楼和债务重组的情况下,这种业务转型已变得难上加难。

碧桂园值得一救吗?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不同角度有不同考虑,整体上看救助一把利大于弊,尤其是保证购房者利益与稳定信心而言。

这种救助难免涉及道德风险,救助购房者还是救助企业?救助碧桂园一家,还是全面救助民营房企?没有人有勇气做出这个决定,

截至2022年底,碧桂园有高达1.1亿平方米的未售未开工物业,而去年全年销售面积为4450万平方米。

如果有价值,碧桂园会全力自救,如果没有价值,那确实是“神仙”难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