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蕾观察 | 少年,向着飞行梦出发!

最近,苏州中招季进入尾声,11封来自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的高中录取通知书“压轴登场”。我市又有11名少年即将进入空军青航校学习,录取人数创新高。据苏州市教育考试院统计,自2015年至今,我市共有74名初三毕业生先后进入空军青航校学习,特别是近3年来每年录取人数都达到10人及以上。

日前,记者采访了今年我市不同区域板块录取空军青航校的准学员代表,听他们讲述心中的飞行梦。

准学员的蓝天情缘:崇拜飞行员,小名叫“飞机”

飞上蓝天,逐梦苍穹。这是空军青航校准学员们一致的理想。

“我喜欢蓝天白云,向往冲上云霄、自由翱翔的感觉。”苏州高新区第三中学校的毕业生徐子航告诉记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追梦路上他一直在努力着。电视上、手机上有关于空军、飞行员的新闻他总是第一时间关注,闲暇时间常常去图书馆、书店阅读相关书籍。“刚升入初三时,在宣传册上看到了空军青航校的招生信息,我感觉这是一个实现梦想的绝佳机会。”徐子航说,在跟父母沟通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自己更有信心了。

“人生总要有个目标,我的目标就是成为飞行员!”苏州市沧浪中学校的毕业生唐杰鑫说,他的目标是从小学时便确立的。上了初中之后,心中的这颗种子越发萌动,因此特别注重体育锻炼和视力保护。即便是疫情网课期间,他也在班级带头坚持锻炼,并且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

张逸飞毕业于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自幼以父亲为榜样和目标,希望走进父亲的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的小名叫‘飞机’,就好像有一定的缘分。”张逸飞的爸爸说,儿子不怎么接触电子设备,非常注重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之余,他定期进行体能训练。尤其初三以来,张逸飞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背书,努力扫清圆梦路上的障碍。

准学员的特殊爱好:制作飞机模型、观察蜻蜓翅膀

吴江区苏州湾实验初级中学的毕业生李宸安是个“飞机模型迷”。走进李宸安的卧室,手工飞机模型摆满了一个一人多高的六层置物架。飞机模型的种类多样,有战斗机、运输机、客机等。李宸安的爸爸介绍说,从小学四五年级起,儿子就有了制作飞机模型的爱好。“这些模型的原材料并非半成品,全部是我们帮他一起设计图形草稿,利用纸板拼搭、粘贴完成。”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李宸安的模型制作功夫越来越精进,不仅不需要爸妈帮忙了,还把飞机做得越来越精细,就连驾驶舱窗户、小型炮弹、机翼棱角等细节也刻画得清清楚楚。“我喜欢物理,会把一些动力原理用在我的模型中,感觉非常过瘾!”李宸安笑道。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的毕业生欧阳承宇则是一个“蜻蜓迷”。“我小时候一直抓蜻蜓,观察它们的翅膀构造。长大后,我开始研究它们的飞行原理。”欧阳承宇说,飞行是他多年的梦想。去年9月,班主任老师王君在班级群里面发布了东部战区空军招飞的通知,这使欧阳承宇的精神为之一振。于是,从去年10月开始,欧阳承宇参加了空军青少年招飞选拔,从苏州到南京,从初选、复选,再到定选,通过层层选拔,经历了各种挑战和考验,最终成功入选。通过这次招飞经历,他深刻体会到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特别是在学习压力大的环境下,必须保持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心态。

准学员的万里挑一:身体好、视力佳、心态棒,文化成绩也要赞

空军青航校选拔标准高、要求严,招录时间跨度长达大半年,涉及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体型体能、心理素质、政治考核等多项内容,是名副其实的“万里挑一”。通过考核的准学员们可谓是一路“过五关、斩六将”。

昆山市城北中学毕业生郑钦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参加体检时,由于对耳鼻喉科的“呼吸法”不熟悉,没能如期完成测试,需要第二天重测。这无疑给郑钦宝增加了许多压力,“不甘心就这样被淘汰,我觉得自己可以。”他回到家后便将自己锁在房里一次次模拟,一次次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通过了测试。

飞行员选拔对视力有着极高的要求,郑钦宝以保护视力为前提,重新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虽然每天从早上5点学习到晚上11点,但我每学习1小时,眼睛就会放松15分钟。”学习之余,郑钦宝每天都会给自己安排锻炼时间,以保持过硬的身体素质。另外,他每周五还会抽出1小时去打乒乓球。原因是打乒乓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还能够预防近视。

唐杰鑫和张逸飞在进行文化课复习时遇到了文理偏科的难题。为了补足与其他同学文科的差距,唐杰鑫说自己下苦功夫,全天学习状态在线。“他怕我们担心,晚上经常‘骗’我们说马上就睡,但其实他每天都要学习到深夜。”张逸飞的妈妈心疼地说道。

“虽有不舍,但还是希望他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张逸飞的妈妈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逸飞表示,备考过程很痛苦,很多时候想要放弃,但坚持下来就会发现,自己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被空军青航校录取,并非进了‘保险箱’。接下来每学期的训练都有淘汰制度,只有不断拼搏,才能梦想成真。”徐子航说。“未来我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一步一个脚印,考入理想的航空大学,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郑钦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