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炎热七月,正是许多家长带孩子旅游度暑假的时节,在人流如织的故宫博物院却发生极为不雅的一幕。
视频显示,一名小男孩在故宫博物院内一处角落小便,孩子家长站在一侧照看。
周围的汉白玉雕栏、大理石地面均属于文物,这对母子却肆无忌惮,甚至妈妈还不时回头张望,显然知道这样做既不文明也极其丢人,恨不得让儿子一秒钟速战速决。
有人说,孩子嘛,憋不住是很正常的事情,用不着这么上纲上线。
但如果人人都像这对母子一样,在人来人往的景区里毫不避讳“解放天性”,面对上千年的文物古迹没有半点敬畏心,随便找个犄角旮旯都能当厕所,那这些景点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评论区里,大家的质疑和谴责声非常一致。
“我家也是男孩,我出门会随身带空瓶子,小孩子有时候不会提前说,也憋不住,实在不行找个草地、树后隐蔽的地方也好啊,这个家长真的太随便了!”
“自家孩子的习性都教不好,还带出门来丢人现眼!”
“外出旅游,厕所排队小孩子确实有忍不住的时候,作为家长应急方案一定要提前准备,比如纸尿裤、便携折叠马桶这些物资。”
“我带孩子出门玩也是带着纸尿裤,小孩子玩高兴了不会去上厕所,往往是憋到最后才说,那个时候根本等不了,带着纸尿裤完事之后扔进垃圾桶里就好。”
“孩子不懂事大人可不能不懂事。”
“不能在树边尿吗?小孩子不懂大人呢?也不懂吗?”
“很多公共场所都会有牌子:禁止随地大小便。小朋友有三急可以理解,但是父母的做法确实欠妥当。”
“这种地方随地大小便真的合适吗?有些人真的不配当家长!”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能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网友们的谴责和建议,不知道这位家长能不能看到。
视频中,这位家长极其淡定,仿佛在景区古建筑旁边随地方便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可想而知,这对母子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之前只不过是没有被游人拍到,没有被挂上热搜被全国人民知道。
如果说孩子憋不住了就要这样,那么如果是在自己家的客厅、自家的车座上也憋不住了,难道也是这样解决吗?
养不教父之过,所有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父母。
父母平时没把这种当回事,才言传身教到了孩子身上,随时随地只要感觉来了,就可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宽衣解带。
问题是你舒服了,但是其他人呢?
俞敏洪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中国孩子的问题基本都是家长的问题,中国只有把家长教育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
2.
无论是乘坐地铁动车,还是高铁飞机,若问现代人出行最怕什么,答案无疑是各式各样的熊孩子,无数网友的遭遇已经印证了这点。
前不久一段高铁上多人争吵的视频引发热议。
视频中,一个小伙子正向前排的孩子家长控诉:
“他开始直接揪我头发,现在直接弹我脑门。”
小伙声音里略带一丝颤抖,明显已经有些生气,然而前排家长不但没有道歉,还这样替自家孩子打掩护:
“他这么小的人,才一年级……”
言外之意:
孩子还小不懂事,他就算错了也是“没错”;
你这么大的人了居然要跟一个孩子计较?你也太不懂事了吧?
这个时候,小伙子的语气还是正常的,继续争辩表示“我已经(对大人)说过了他揪我头发。”
接下来,孩子父亲开始施展他的雄性魅力。
他怼到小伙面前,指着对方鼻子吼道:
“他多大你多大?”
“啊啊你甚至可以可以可以(对我们大人)讲……”
此时,小伙彻底被激怒,他一改刚才的温和,怒声质问这一家人:
“我讲了没有?”
“我一开始讲了没有?”
看到小伙子发火了,孩子家长才软和下来,但嘴巴依然不依不饶地为自己狡辩:
“你讲了,但是你声音那么小(没听见)......”
收到己方队友的支援,孩子父亲仿佛一把哑火枪重新焕发生机。
视频里他的鼻孔几乎要怼到镜头上,声如洪钟地跟小伙子再度吼叫起来。
接下来镜头开始摇晃,显然这家人并不满足于仅仅动口,开始采取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小孩。
都到这会了,孩子家长依然在重复“他是小孩子还这么小”的免责声明。
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阳刚之气”十足的熊家长。
对于这场令人血压升高的争吵,评论区里都是对家长毫不客气的指责:
“这就看出来家教的重要了”。
“小孩子爹是这样,小孩能指望有啥教养?”
“有其父必有其子。”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不会有任何出息,家教就能看出来。”
“这种父母,不出意外孩子将来要吃牢饭。”
“张口闭口拿孩子的年纪说事,素质极低。”
“小孩明显缺少家教。”
“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小孩子缺少家教,需要外人管教。”
“现在没人管,等他长大了自然有人替他家长教育。”
这样的家长,根本不会意识到,当着孩子的面蛮不讲理危害有多大。
其实,只要跟小伙子好好道歉,然后教育孩子这是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更不能对陌生人随便动手动脚,事情就解决了,还是个难得的教育机会。
然而这家长却只顾着自己痛快,大吼大叫,自知理亏还越喊越大声,企图用嗓门掩盖自己无理取闹的事实。
实在不行,就搬出“孩子年纪小”这个万能的挡箭牌。
在这个过程里,孩子看上去是被全家人呵护着,实际上却充当了蛮不讲理的工具人。
这真的是爱孩子吗?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并非没有道理。
孩子的性格,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好习惯是在人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
父母的家教里,藏着孩子未来20年的运气。
可想而知,如果孩子天天耳濡目染的是这样的环境,长大之后不要说有出息了,成为三观正常的人都是个奢望。
3.
有人说,养育孩子实在太难了。
其实,只要作为家长的大人以身作则,一举一动都是积极正面的范例,那么孩子也不会出错。
不要小瞧了孩子的学习模仿能力,更不要低估了为人父母对孩子的深远影响。
这位妈妈之所以能“意外”收获一个贴心的小棉袄,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吃到女儿精心准备的早餐,全部要归功于孩子爸爸。
每天早上爸爸为妈妈做早餐的举动、以及他们两个人的言行举止,女儿全部看在眼里。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很多时候都成了孩子日后行为的模板。
因此,这也是“好家风”重要之处,因为它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追溯源头。
与之对应,孩子身上的诸多优点,也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前段时间这样一段视频引起无数转发评论。
帮忙干家务擦桌子的小女孩,不小心打碎了一只杯子,正当她惴惴不安的时候,妈妈走了进来。
没有破口大骂,只有轻轻一句“没事吧?没关系。”
这时,妈妈正往屋外走去拿笤帚打扫地上的碎片,同时她细心地注意到了女儿脸上紧张不安的情绪,于是边走边对孩子继续说了几声“没关系”。
孩子蹲在地上,惭愧地看着摔碎的杯子,妈妈在一边打扫边说“没事的,你是不小心弄坏的对吗,又不是故意的是不是?”
杯子摔碎之后,这位妈妈先是关注女儿有没有受伤,然后得知是孩子不小心之后又持续安慰她,最后用实际行动清理了地上的碎片。
这段不起眼的生活片段,却是现实中许多父母所无法达到的理性。
首先给到了孩子充足的安全感,然后肯定了孩子帮忙干家务的行为,杯子碎了只是个小意外,清理干净,下次小心点就好。
反观许多情绪不稳的父母,可能第一时间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吼了起来,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在父母的心中,连个杯子都不如。
很快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就得到了正反馈。
过了几天,孩子爸爸在收拾碗筷的时候失手打碎了碗,小女孩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
“没关系的爸爸,没关系的爸爸。”
说着颤巍巍走到屋外,拿起比自己还高的笤帚走进来:
“爸爸我来啦。”
这个忙着安慰爸爸,然后拿着笤帚打扫的小身影,活脱脱就是妈妈的翻版。
4.
关于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安徽2014年高考状元董吉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
“上学那会,我常常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的,爸妈平时注意到了,也从来都不会说什么,就只是少看电视,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也常常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父母的示范功能就是如此强大。
很多时候,家长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已经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像文章一开始那在故宫墙边就开始方便的男孩,很有可能他的父母就是不修边幅,不顾形象,不管公共利益的人;
高铁上打扰了其他人不管教自己孩子,反倒跟人争吵扭打起来的家长,平日里极有可能是蛮不讲理的处事作风。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到那时,他们再也没有了来自父母的偏袒和庇护,更失去了“年纪小”这个挡箭牌。
看上去是在维护孩子,实际上却是坑了孩子。
在央视一部名为《镜子》的纪录片中,有和孩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多年以后,孩子也许会忘记书本李学到的知识,但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却会记一辈子。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是什么样的人。
每个孩子终其一生最珍贵的,莫过于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
学好了,是光明大道;学坏了,是深渊迷途。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