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一生,被贬多达17次。

无怪乎有人调侃:坡公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但耐不住,苏东坡就是疏旷豁达。

也曾历风雨,不改向阳心。

北宋绍圣元年,章惇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新法。

时年58岁的苏轼被贬惠州。

彼时,惠州是边远之地,瘴气横行,让人却步。

苏轼却并不在意。

他到了惠州,秉性不改,还写下了诗句:

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诗读来,让人垂涎三尺。

可是一位广东朋友读完这首诗,笑着说:错了,全错了

原来,在粤语中,有一句俗语,叫作:

“一把荔枝三把火”。

可以想象,彼时当地人见了新来的大胡子苏东坡,他喜欢吃荔枝,于是大家劝他:

一把荔枝三把火,会上火哦。

结果,苏轼把“三把火”听成了“三百颗”

于是就有了这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

还有一个传闻。

据说,当时苏轼这首诗传回京师,章惇听闻,心中恼火,于是上书朝廷。

接着,苏轼再遭贬谪。

远谪海南儋州。

有宋一朝,贬谪儋州是比满门抄斩仅此一等的责罚。

时年62岁的苏轼带着儿子苏过,远渡重海,到了儋州。

在儋州,苏轼定居下来。

他戴着椰壳帽,嚼着槟榔,他给居住的房子,起名:槟榔庵。

快乐的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总能散播快乐。

天地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即使独行天地间,他也能与旁人相处愉悦。

所以又有人说,朝中有人听闻苏轼过得舒服,于是派人来找他麻烦。

苏轼被从馆舍里赶了出去。

因为无房可睡,他只好带着儿子,到树林里安歇。

后来,有人说故意刁难苏轼的,是章惇。

苏轼和章惇相交四十年,没想到背后使坏的,是昔日挚友。

身边人都为苏轼愤愤不平,苏轼却笑呵呵回答:

“还好章丞相把我贬谪到了儋州,若是在别地,睡在树林里怕是要挨冻。”

后来宋徽宗继位,苏轼得令北上,章惇被贬雷州。

章惇害怕苏轼记仇报复,于是写信给苏轼:

“恳求坡老为相之后,莫要为难我父子两人。”

苏轼看过信后,依旧爽朗一笑,他不仅原谅了章惇,还派人送去医药。

生性阔达至此。

苏轼曾自言: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一个人最豁达的心性,或许就是如此——

他曾历经苦难,但却不被苦难改变。

即使屡遭波折,依旧笑看一切。

据说,苏轼父子当年初到儋州。

因为没有墨石,苏轼就带着儿子亲自制墨。

两人上山采了松枝回家烧墨。

苏过一不留神,将整个柴房烧着了,父子两人匆忙救火。

将火扑灭,苏过看着眼前的满目疮痍,担心父亲责骂。

没想到,苏东坡看着脸上沾满烟灰的儿子,调侃一句:

“烧得好,这下烟灰多得用不完了。”

父子相视一笑。

苦中作乐,因为有了如此胸襟,便也有了看透世事的通透。

其实,当年被贬儋州,苏轼也曾心中抑郁。

苏轼在《试笔自书》里写过:

初到海南,他暗自神伤:“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岛呢?”

孤岛一页,似是牢笼。

远望着海水滔滔滚滚,却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

由是彷徨。

但苏轼转瞬就想明白:

此处是孤岛,可往大了看,彼岸又何尝不是一座岛?

既然人人都在“岛上”,又何须自伤自叹?

这便是能够自消忧患的大格局。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心狭格局小。

苏轼曾写过《贾谊论》,他评价说: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西汉时期,贾谊才华纵横,胸中锦绣滔天。

但是,汉文帝将他贬谪到长沙。

从时局来看,彼时汉文帝的做法,其实是对贾谊的期许与维护。

但贾谊看不透其中关窍,更是不明白文帝的良苦用心。

被贬谪之后,贾谊心中惆怅。

行到湘江上,他悲从中来,日夜凭吊屈原,抒发悲愤之情。

到了长沙府中,见到服鸟进宅,贾谊哀叹自己寿命不长,郁郁寡欢。

其实很多时候,事情的发生不过是偶然之事,如何解读这件事,却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神。

苏东坡远谪海南,他能想通,人人都在岛上,不必长吁短叹。

但贾谊被贬长沙,他便理解成自己生不逢时,不被重用,前路坎坷。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又何必如此放大呢!

有人说,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东坡,也不过是教会我们:眼界宽一些,心量大一些。

如此,世间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