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否存在?这在历史学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毕竟中国的史书,特别是《史记》《竹书纪年》里面,都记载了夏朝的存在,只是目前考古学上,还没有发现夏朝时期的文字,因此还没有很过硬的直接证据,来证明夏朝的存在。

不过东晋时代天文学家发现的一个天文现象——岁差,侧面证明了夏朝的存在。

岁差是什么,这要从北极星来说起了。对于目前北半球的人来说,北极星(小熊座α星,中国古代称为勾陈一)无疑是一个极为方便的天文学上的存在。毕竟夜晚,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北天极转动,北极星,则是目前是距离地轴向北延伸的北天极最近的一颗星。而北半球的人类,晚上只要抬头,就可以借助北极星,极为方便的确认方向。

为什么前面要说目前?现代天文学发现,地球的北天极并不是固定不动的,北天极在天空缓慢地绕着一个大圈子,周期为25800年,也就是说,公元前2500年,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时候,天龙座α(中国称为紫微右垣)是距离北天极最近的一颗星,而到了孔子所处那个时代,北天极再小熊座α星(勾陈一)和天龙座α(紫微右垣)之间。

《论语》里面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据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意思就是说,君王以德治国,那么老百姓和臣子们就会团结在君王周围,就像天上星星都围着北极星转圈那样。

不过现在,谁也不知道孔子看到的北极星(北辰)到底是哪颗星。毕竟由于岁差现象,北天极在那时候距离勾陈一和紫微右垣距离都差不多,北辰有可能是其中任何一颗星。现在国学热,国学大师们最喜欢向各公司老总们灌输这句孔子的箴言,意思是学了国学以后,公司员工就像群星绕着北极星转圈一样,以公司老总为中心转圈圈。

不过在时间的大尺度之下,北极星是哪颗星并不确定,孔子看到的北极星和国学大师们看到的不一定是一颗星,话说回来,德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含义,变化比北极在天空的位置还要大。

那么什么是岁差呢?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划分,实际上就是来自地球地轴的回归日。北天极在天空的这种摆动,会导致每年各个节气时刻的一种小小偏差,也就是说,地球的地轴回归周期,和地球绕太阳轨道周期之间有个小小的偏差。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也观察到冬至日回归的这种偏差,称之为岁差。

但是岁差毕竟极其细微,古希腊天文学家通过比较前人星表,最早发现了岁差现象。中国的东晋天文学家虞喜,通过比较距他所在时期2700年前尧时期的星表,也发现了岁差现象,可见当时,上古时期的文献还存于世,人们还能拿到尧舜禹这种传说中上古时期的星表。

虞喜当时还感慨——“岁自为岁,天自为天”。话说回来,对“受命于天”的皇权来说,这句话颇为反动。后来祖冲之设计《大明历》的时候,就把岁差应用在历法里面。祖冲之设计的闰年计算方式,精确度已经堪比现在的农历了, 不得不佩服,这是个牛人。

不过最可惜的是,东晋还能看到的尧时期星表,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对夏朝是否存在争议,如果比夏朝更早的尧时期的星表能流传至今,那真是确定性的历史文献了。本人是相信中华文明上古时代的历史传承的,但是不信那时候的三代之治如同儒家宣传的那么伟大和圣洁。也许,上古时代的真实历史,跟儒家的宣传有差异,因此才会自觉不自觉的烧毁了不少历史文献,毕竟历史是要为现实服务的。

现在中国上古时代历史争议这么大,要怪就怪秦始皇焚书坑儒,乾隆皇帝搞文字狱烧书,古代君王为了维护统治烧掉了那么多古籍,这才是中华文明记载出现断档的根本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