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史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具体教学内容依照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安排,注重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文本鉴赏能力的加强与学术理论素养的提升。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的传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优质的审美品位与专业的学理思维,在充分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的基础上,最终打造具备系统汉语言文学知识和一定文艺理论素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国当代文学史肇始于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2日)的召开,截止于当下。“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主要是讲述该时段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对代表性作家与作品的分析,以及对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的探讨。

课程采用负责人所在教研室自编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充分运用教学团队在红色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专长,发挥河北大学所处冀中地区的革命文化优势,将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景观建构与当代文学作品研究、文学史课程教学相结合。课程内容设置注重对作家与流派的 点面兼顾,以及对“经典化”“一体化”“民族化”脉络的系统梳理;教学环节设计追求“启发式”与“浸润式”教学理念,尝试翻转课堂与场景教学。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情况

(一)教学设计思路:结合党史知识开展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一门既具有“史”的性质,又与现实关系密切的一门课程。中国当代文学的缘起以及在之后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与共和国的建设步伐、共产党的精神引导息息相关。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其他课程,也不同于临近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在教学时教师需要两方面兼顾:作为文学史,要给学生展示清晰的文学发展脉络,理清每一种重要文学现象的“来龙”与“去脉”,交代重要作家作品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文学自身传承,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评估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既然是“当代”的文学史,就要使学生们认清它与新世纪以后包括当下文学的关系,特别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自然而然有机地揉进教学过程之中。

具体地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因中国当代文学与政治关系异常密切,讲授时务必处理好政治正确与知识传授的关系,掌握好分寸。在政治正确前提下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现场,给予作家作品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分析和评价;

第二,因本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还需要讲授的教师简要交代一下中国当代文学发生的背景,穿插进与当代文学史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史知识;

第三,处理好文本的文学分析与文学思潮、文学制度史讲授的关系,使之相得益彰;

第四,将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融入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课程教学内容中。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中探寻红色基因,进而发掘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历程中的红色血脉。

(二)教学资源建设:结合红色文献开展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

河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该课程教学的开展依托于所属学科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线下课堂授课时利用相关教学软件,同时建设内容丰富详实的精品课程网站,为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拥有独立的学科资料室,藏有红色期刊、延安文学档案、革命文学系列丛书数百种。学生可以在红色文献中爬梳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建立课程微信群,随时与学生沟通,分享重要的文献资料与文学作品。利用本学科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单位合作共建的有利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国现代文学馆、河北文学馆实习,或参观展览、查阅资料。

(三)教学方法改革:红色文学的阅读与红色景观的寻访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课堂教学方面,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思路启发、能力培养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教学内容的学术前沿性与知识共识性兼顾。既要有基础讲解,对“左翼文学”“延安文艺”“十七年”等文学思潮的梳理;也要有学术争鸣,对作家创作理念、作品艺术特色、文献史料发掘等相关热点的透析。授课教师必须站在学术前沿,发挥自己学术专长,但这些必须以让学生明确已有客观知识和学界共识为前提。

3、通过专题讨论,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与问题意识。

4.请进来,走出去。请专家做专题讲座,并与学生一同到实习基地参观调研,探寻红色景观,使学生在革命历史语境中开阔史学视野,巩固革命知识,加深红色印记。

(四)教学特色创新:发挥红色文学研究专长与河北红色文化优势

1、利用课程负责人及本课程组教师在“红色经典”研究方面的专长,将革命文化与五四新文化传统的传承统一起来,明确共和国前三十年文学与后四十年文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河北大学所在的冀中地区是共和国革命文化发源地之一,“十七年”文学代表性作品种有许多与冀中有关,在新时期文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出现了孙犁、梁斌、铁凝、徐光耀、贾大山、“三驾马车”等闻名全国的作家。教师在传授本课程基本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通过作品了解冀中地区的革命文化传统,从精神层面深度传承红色基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就做到了思政教育与培养专业人才目标的统一。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思路

(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教育

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指导学生系统掌握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及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以史明鉴,将文学史与党史知识同步传授,在课程教学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详细解读“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内在关系、现实意义与永恒价值。

能力培养与文化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专业的品评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评价作品,进而形成当代文学史学观念与现代审美意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用“九个坚持”指导教学目的的设定、教学环节的安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排,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承继、正确价值观念的引领与文化自信的熏染。

(二)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秉持育人本位意识,通过专业知识的课堂传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综合提升知识水平与道德素养。

2.彰显负责人及所属教学团队在革命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专长,延续科研教学共育模式。

3.发挥河北地域文化优势,通过对红色景观的探寻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

(三)完善红色文学研究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教学基地

本课程教授的基本内容是自1949年迄今70年的文学发展历程及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教学改革中要重视红色文学的专题讨论与红色文献的资源分享,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熏陶与红色基因传承。

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2011年,“中国当代文学史”获评河北大学校级精品课,经过不断修整与完善,相关课程教学资源上传至河北大学精品课网站。课程团队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汲取业界最新教学科研成果,自编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同时出版有理论专著《“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红色经典”的经典化之路》和《红色记忆的审美流变与叙事境界》多种。该类论著作为配套教材拓展并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

课程负责人日常管理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资料室拥有当代文学作品与专业理论书籍千余部,其中与“红色文学”相关的文献资料丰富而冀中,供课程团队老师与学生查阅。

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内容具有时空的延展性、知识的发散性与理论的实践性。教师在传授中国当代文学史基础知识的同时,需要让学生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与20世纪中国历史的曲折进程,逐步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与评价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而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与文化自信。

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将“历史与当下”“制度与文学”“理论与方法”的问题讲解交互融合。内容上,以国家层面的政治形势与文化政策为“经”,以作家层面的精神嬗变与文艺思潮为“纬”,清晰展示从“左翼”到“解放区”再到“十七年”,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再到“新时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系统梳理每一阶段重要文学现象的来龙、去脉,给予作家作品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分析、评价。体例上,以重要的作家作品为“点”,以所类属的文学流派为“面”,尤其注重对当代文学经典化、一体化、民族化等整体“线”索的学理性探讨。

(三)加大课程思政内容比例、细化课程成绩评分标准

教学环节:追求启发式与浸润式的课程理念,将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养成式课堂。通过对红色景观的寻访与档案资料的查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学术氛围中形成读书兴趣与问题意识,拓展学术视域与文化视野。

成绩评定: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加大红色经典文学相关题目所占比例,加深同学对革命历史知识的重视程度;期中考查和平时成绩依据同学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辨析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评价基础上,增设思想、德育评介。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一)秉持育人本位意识

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准的综合提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指导,将革命文化与五四新文化传统的传承统一起来,将党史与文学史专业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

结合历史深入讲解新世纪主旋律电影、戏剧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科学价值观念。

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通过思政内容提升艺术审美的精神高度。

(二)发挥地域文化优势

河北大学所在的冀中地区是共和国革命文化发源地之一,“十七年”文学代表性作品种有许多与冀中有关,在新时期文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出现了孙犁、梁斌、铁凝等闻名全国的作家。教师在传授本课程基本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作品了解地域文化,尤其蕴藏期间的红色文化。

(三)彰显学术研究专长

在教师备课环节,注重观点陈述的前沿性,将学界共识与学术前沿相结合;在学生的讨论环节,注重论题选择的学术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与问题意识。强调老师在讨论中的引导角色与评价角色。

以《红旗谱》讲解为例:

教学难点:红色文学创作的历史背景与当前学生生活的文化环境相距较远,红色文学的课程讲述与00后学生的审美接受存在隔膜。

突破办法:以教师的讲授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学习兴趣,以相关视频资料的观看和课堂讨论还原历史现场,在培养学生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当代文学史学研究的整体意识与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进步的思想观念与文学观念。

课前预习:通过“跳跃式”观影熟悉原著小说内容

课堂导入:以“史”为“纲”;

课堂讲述:“点”“线”结合;

内容评价:《红旗谱》被誉为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

创作缘起:讲述革命的起源或表现阶级斗争;本着内心的要求。

题旨高度:北方农民与革命关系的真实”书写;

剧本改编:“红旗谱三部曲”的剧影呈现

分组讨论:逻辑能力与问题意识的培养

探讨《红旗谱》作为“红色经典”的当代价值;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承继革命传统?

课后实践:专业学习与思想教育的结合

查阅红色刊物,翻阅革命文学;

推进红色文化旅行,回归革命历史场景。

发挥地域文化优势,重视场景教学;

开掘革命文学的现实意义,认识革命传统的当代价值。

经验总结:科研教学的共育与思想道德的培育结合

在讲解《红旗谱》中“二师学潮”部分时所采用实景教学可以继续推广,对改编戏剧、影视版本开展的专题讨论教学可以继续推广。置身于红色景观或多媒体语境中,通过文献分享与作品讲解,传承革命传统与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