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想和大家聊一聊上海人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优越感的话题。

在这里,兰台要先声明,“优越感”在这里并没有贬义,作为改革开放前,全国最有知名度,也最“洋气”、轻工业品类最全、产品质量最好的城市居民,上海人有优越感是很正常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关于“三线建设”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呢,那么大家知道“小三线”吗?

众所周知,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的背景下,为了预防北边邻国,中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

但是,大搞建设的并不止是云、贵、川,出于战备考量,国家同样让同为工业基地的上海,开始把一些工厂从上海周边转移至江西、安徽,这就是所谓的“小三线”。

和“三线建设”主要是由国家推动,部委主控不同;“小三线”更像是上海对相对落后的安徽、江西进行“技术扶贫”,所以主导权是在上海市手里。

说实话,不管是“三线建设”还是“小三线”,上海工人内心里肯定是不愿意去的,不管是去云、贵、川还是江西、安徽。

不过呢,和“三线建设”不同的是,“小三线”的主动权在上海市手里,国家只是对上海市下发任务,至于完成就由上海市来负责完成。主要是军工企业以及配套的钢铁厂、水泥厂、仪表厂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三线”上海工人合影

所以,“小三线”动员时就不像“三线建设”那么一刀切,直接整厂搬迁;上海的有关部门还是想了许多办法让工人们不要带着怨气去安徽。

首先,户口问题,和“大三线”不同,上海有关部门规定“小三线”的上海工人的户口虽然也迁移到安徽,但是不归安徽省管辖,而由后勤基地公安处代表上海市公安局管辖。

这个后勤基地就相当于是上海所有在安徽建立的工厂的总后勤和总指挥部,不管是生产任务还是后勤保障,都由后勤基地负责。

某种意义上,安徽的这些上海工厂就相当于上海在安徽划了许多块“飞地”一样;厂子外面自然是归安徽省管辖,厂子里面则由后勤基地管辖,这些工厂的保卫处统一归后勤基地公安处管辖。

这就意味着虽然这些工人被迁到了安徽,但是他们的户口还是上海户口,而且这些工人每个月都还能回上海探亲一次,由工厂派大巴把他们送回上海。

别看“小三线”的工人从20世纪60年代末就待在安徽,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集体返回上海,但是“小三线”和“大三线”不同,“小三线”的工人的户籍可都是上海户籍。许多“大三线”的上海工人都想调到“小三线”。

那么,“小三线”有多大面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手榴弹厂,上海“小三线建设”成就之一

用“小三线”的当事人回忆,横跨了两个省,有二十几个县:

小三线的大门在宁国,胜利水泥厂,离上海最近,后门在东至,要跨几个县。包括宁国、绩溪、歙县、屯溪、休宁、东至。小三线一共跨四个专区、两个省、有二十几个县:浙江省临安县,安徽芜湖专区、徽州专区、池州专区、宣城专区。

事实上“小三线”这些专区还是由上海市负责管理,由上海市与安徽省对接;所以“小三线”的上海干部和工人才会“傲娇”地表示自己在安徽工作了20多年,但是基本上和安徽没什么联系,工厂里的肥皂、厕纸都是从上海运来的。

当然,看到这儿,安徽的朋友也不要觉得上海人是不是优越感太强,要知道这些来安徽援建的上海工人都说得上“自带干粮”的,可没有吃安徽一粒米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三线遗址

因为这些工厂的后勤供应一直是上海在负责。

根据资料显示,上海会把这些上海工厂工人们所需的粮油米面如数拨给安徽,再由安徽拨给这些工厂。

也就是说是100%自带干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三线的上海工人们

02

而且既然是“小三线”,这些工厂,尤其是军工厂自然不可能建在安徽大城市周边,这些工厂别说大城市,就连县城周边都不行,都是背靠大山的。

根据当事人回忆,许多工厂工人一直到1985年撤回上海,都没有去黄山旅游过;好多上海工人虽然在安徽工作了20多年,但是在黄山旅游都是退休后自己去的。

之所以有那么多上海工人在安徽工作20年没有去过黄山,一方面是因为假期大家都想回上海,另一方面也确实因为工厂所在地比较偏远,没有单位组织,自己去太麻烦。

而且虽然这些工人的户口还是算上海的,但是孩子毕竟只能在安徽读工厂子弟学校,这种子弟学校的教育水平和上海的学校相比差很远的,这也算是一种牺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小三线”建设对安徽的经济也确实起到了很大帮助作用,不说那么多工厂和设备最后都移交安徽了,只说一点,“小三线”之前,宁国连一个像样的汽车站都没有,还是上海工厂迁过来后,由工厂出钱出力建的汽车站。而且跑的公交车也是上海援助的。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根据资料,这些上海工厂周边的安徽女性都很愿意嫁给工厂里的上海工人,因为根据规定,凡是嫁给这些“小三线”工厂上海工人的女性,同样会被招进工厂里,户口也落在后勤基地公安处。

换言之,1985年回撤的时候,同样拿的是上海市户口。

甚至一度因为当地女性都争相嫁给这些上海青年工人,造成当地男青年极大的不满,个别地区甚至还发生了打架事件。

不过和军工厂的工人打架,下场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在“小三线建设”上,由于是上海市主导,所以显得人性化许多,而且1985年这些工人也都撤回上海,也没有什么怨言。

当然,这些在安徽工作的上海工人师傅们可能是有一些优越感,但是毕竟人家真是“自带干粮”支援安徽工业建设,这么一想,有点优越感也就有点吧,也没什么。

以后有机会,兰台再给大家讲一些上海“小三线”的趣事。

参考资料:

《上海小三线口述史选编》,徐有威,《冷战国际史研究》第十八辑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jiahe20211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