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敏使用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办理案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斯敏使用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办理案件

“全国总冠军,莫斯敏!”不久前,首届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业务竞赛落下帷幕,来自锡山区检察院的莫斯敏荣获冠军。这份荣誉的背后,是11年的从检之路,作为一名公益诉讼检察官,“为民服务”一直是她不变的初心。

草长河清,有我一份力

夏日晴好,铜桥港河道内菖蒲茂盛,在河边步道上晨跑的市民来来往往。每当路过此地,莫斯敏总会回忆起在这里的办案经过。2019年12月,莫斯敏从12345热线发现,流经锡山、梁溪和新吴3个区的铜桥港河道,水体黑臭,群众反映强烈。经调查,该河道全长3.6公里,水域面积6.2万平方米。河道周边人口密集,仅锡山区段就流经十余个高密度住宅小区,影响三万多居民的生活。一番调查后,莫斯敏了解到,该河道于2018年7月被生态环境部列为黑臭河道,各区也多次进行整治,但水体黑臭问题却一直未能有效解决。“我们辖区整治结束,闸门一开,关联区没整治的污水就回流,没多久整治的区域又臭了。”街道办负责人提出了河道整治难点。“这条河涉及那么多区域,多年整治效果不佳,我们真要办吗?能办成吗?这也太难了吧?”案件讨论会上,面对大家的疑问。莫斯敏明白,河道治理“上下游不同行、左右岸不同步”的症结不解开,单个区再如何整治,河道还是会“从清到臭”。面对复杂困难的情况,她并没有放弃。在精准提取河道经纬度、跨边界情况、排污口等证据后,莫斯敏向当地街道办制发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并建议主动加强与相邻区河长办沟通,同步开展河道整治工作。可三区联手同步开展河道整治,现实比“听上去”面临的困难更多。如何打破僵局?“分两步,第一步有法律依据,第二步‘脸皮要厚’。用心去办、实地去看,总能有成效。”在检察建议制发后,莫斯敏并没有停下工作,而是持续跟进,一次又一次去实地了解,横向与相邻区会商讨论全流域河道治理方案,最终促使三个行政区启动全流域河道治理工程,建立了河道日常巡查机制,确保彻底解决黑臭水体问题。如今,这里草长河清,已然一片好风光,也是市民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勇于创新,转向“数字公益”

日常工作中,除了一直在路上的坚守,“勇于创新和突破”也是同事们对莫斯敏评价最多的话。“从常规公益诉讼转向‘数字公益’,既是我们破解公益诉讼线索难题之举,也是我们认定的突破方向。”采访中,谈起已成为锡山区检察院名片的“数字公益”工作,莫斯敏一脸自豪。随着“数字检察”的兴起,为解决公益诉讼办案中证据、数据存在的不足,莫斯敏与团队敢于创新,探索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深度研发,依托区块链技术探索案件信息数据和证据数据的全程化有效监督,让检察公益诉讼业务不再被传统的数据局限于事后监督的模式中。

在今年的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交流会议上,“区块链+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作为应用案例现场展示,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目前,依托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莫斯敏共带领团队办理了公益诉讼案件325件,其中3件入选最高检和江苏省检察院技术办案典型案例。“维护公共利益,守护美好生活,我们会一直在路上。”莫斯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