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正四年爆发的黄河水患规模极大,洪水从曹县开始,连破白茅堤、金堤,大水一路蔓延开来,北踏安山,东侵运河,席卷从济南到河间的大片土地,元朝两漕运司盐场尽数瘫痪,江浙、湖广供应北方的钱粮也难以转运,当地百姓更是家园被毁,四处逃亡,流民随处可见。元廷在此期间多次寻求治水之策,但朝廷官员大多不敢任事,一味地告诉元顺帝,这不能做,那不可行,总之就是一句话:“治水不可行。”

看着滔滔洪水不断蔓延,淹没的城池、土地越来越多,元廷虽然焦急却始终拿不出治河方案,一拖就是7年之久,7年间北方的百姓不仅要忍受各地贪官污吏的盘剥,还要四处逃亡,饥饿、疾病让他们看不到活路,这是怎样一番景象,又是一个如何才能活下去的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水患影响的远不止平民百姓,元朝定都燕北,粮食多靠南方漕运,数量不低于200万石,而冲出黄河旧道的洪水恰好侵入了大运河,航道就这样被截断了,要继续转运粮食就必须绕道或开新航路。另外,元廷在河北地区经营了大量的制盐场,而盐又是国家专营的商品,盐税就成了元帝国的主要收入之一,现在大水把盐场也给淹没了,税收不就也少了一大截吗?

因此,对元帝国来说,洪水肆虐的时间越久,朝廷收入的钱粮就越少,而开支却越来越大,再不治水的话,元朝政府自己就先得破产了,总不能让各位贵族老爷都饿肚子吧?

可是长期以来,元廷臣工、勋贵们都不敢去治水,一是因为蒙古、色目贵族长期享乐,又不学习先进的文化制度,对治水更是毫无经验可循,没有人知道治水的方法;二是因为愿意治水的人根本不敢毛遂自荐,既害怕治水失败被治罪,又担心治水加重徭役,引发不可知的叛乱。三是因为元廷自己的财政收入年年降低,可动用的资金已经严重不足,而治水又是特别花钱的事情,朝廷上哪里去弄钱治水。

这就引起了一个矛盾命题,治水需要很多的钱,而朝廷的钱根本不够,可如果不治水,朝廷的钱还会进一步减少,以后就更没法治水了。这些问题往元顺帝的御案前一放,估计连他也得感叹:“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

到至正九年时,元顺帝被水患弄得实在是受不了了,但凡看见个小池塘也得揪心难受,这时他想起了前丞相脱脱,恐怕也只有这位辞职的贤相能力挽狂澜了,于是他反复催请脱脱复相,脱脱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重新登上了中书省右丞相的宝座。

元顺帝算不上是治国能手,但他解决问题的思路倒是符合一般管理学,要论治水的专业能力,他自己肯定没有,也撑不起这么大的项目,那就得找敢做事、有魄力的高管代劳,放眼元帝国只有脱脱能任事,而脱脱还真就主张集帝国之力整治水患,这不正合适吗?同样对脱脱来说,要治水他的专业性也不够,还得再找个专业对口的工程师来领导项目具体实施。

现实证明,要论治理黄河的本事,还得是读书人最有发言权,也最具专业性。

贾鲁,字友恒,河东高平人,《元史》赞其“幼负志节,既长谋略过人”。要知道,在九州被元帝国统治后,汉人中还能给自己孩子取字的都不是穷苦百姓,贾鲁的家庭条件应该相当优越,自幼便有钱聘私人教师学习经史子集。然而由于元帝国的等级偏见,元廷的科举考试时开时停,相当不稳定,即是在这种情况下,贾鲁仍然在仁宗、英宗两朝的科考中以明经科选入乡贡,泰定初年得到了第一份工作——东平路儒学教授。

贾鲁想象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鲁想象图

教书育人肯定不是贾鲁的志向,他很快就被聘为宪吏,接着进入行省官署做事,任行省掾。事实证明,只要你有才华且所在平台好,提拔自然就更快一些,贾鲁凭借在省政府工作的经验直接被空降为潞城县尹,相当于当地县长,头上只有达鲁花赤一个上司。

这段经历可能只是为了镀金积累基层经验,贾鲁很快飞升为丞相东曹掾,成了丞相府的幕僚,此时的中书省右丞相乃是伯颜,不知道贾鲁是不是在地方行省做事,但他肯定工作成绩明显,旋即被提拔为户部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