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5日夜,苏共书记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遭遇苦难突发脑溢血。卒于禾别墅。由于他生前没有明确指定或推荐继任者,国家政局一度陷入动荡,进入所谓“三驾马车时期”,即贝利亚、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
一开始,掌握实权的苏联情报部门负责人贝利亚占据了优势,甚至重新调整了高层领导的职位和分工,就像一个新的领导者一样。在此背景下,赫鲁晓夫也遭到打压,被解除莫斯科书记职务后,成为光鲜亮丽的局成员。
作为“三驾马车”的一员,赫鲁晓夫的鼻子是歪的,但他并没有原地爆炸。他选择了退却的策略,积极联系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因诺维奇、朱可夫等人,秘密组建“倒下联盟”,准备反击。
1953年7月,苏共在莫斯科召开主席团会议时,赫鲁晓夫突然发难,指责对方凌驾于组织之上,立即得到了“堕落联盟”的回应。贝利亚显然没有做好准备。他正要慌乱地解释时就被打断,甚至被以朱可夫为首的军方逮捕。据《赫鲁晓夫回忆录》记载:
朱可夫向贝利亚命令:“举起手来”,而莫斯卡连科和其他人则拿起武器,以防贝利亚举起手来。他试图伸手去拿身后的公文包,我抓住他的手臂,不让武器进入公文包。经过检查,发现公文包或口袋里并没有武器,拿着钱包的动作只是下意识的条件反射。
紧接着,苏共召开中央特别会议,马林科夫作报告《关于贝利亚反党叛国罪行》。7月10日,《真理报》头版刊登了一则令人瞠目结舌的公告,宣称贝利亚为了外国资本的利益,正在摧毁苏联国家,并试图将内政部凌驾于政府和共产党之上。苏联。和审判。
1953年9月15日,赫鲁晓夫终于成为苏共第一书记,也成为该组织的“最高领导人”。但他的地位并不稳定,时不时受到马林科夫的挑战,两人开始了激烈的权力争夺。
作为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属于政府的“最高领导人”。他自然领导了后来的经济工作,取得了许多实际成果。然而赫鲁晓夫多次指责他工作不力、思维松懈,但真正的目的显然不止于此。
1955年2月,赫鲁晓夫抓住马林科夫缺乏理论知识的缺点,攻击政府的改革措施是“反斯大林”。无奈之下,对方被迫辞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由国防部长布尔加宁接任,随后朱可夫接任国防部长。
1956年2月,赫鲁晓夫突然发表了长达五个小时的“秘密报告”,彻底否定了斯大林,犹如引爆了一颗重型核弹。而且,他仓促提出和平竞争、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行重大修改,呈现出修正主义的危险倾向。
考虑到巨大的政治影响力,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仅在高层秘密发布,严禁向外界传播。然而,当这份报告传给东欧国家领导人时,立即被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获得,并转交给了中央情报局。
经过真实性核实和严格分析,美国政府确定该报道属实,然后向《纽约时报》披露了这一消息。第二天,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不再是秘密,被曝光于世,立即爆发了一场巨大的政治地震。
赫鲁晓夫的报告让外界对苏联再次走民主之路充满期待,东欧发生的“波兹南事件”和“布达佩斯事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以苏联为核心的华约内部出现了巨大裂痕,原本以斯大林为中心的统治基础瞬间崩溃。
1957年6月,赫鲁晓夫出国访问期间,马林科夫联合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布尔加宁等人,企图通过政变夺取政权。然而,在朱可夫的大力支持下,军方紧急调动军机将来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300多名委员会成员带到了莫斯科,成功保住了他的地位。
1958年3月,赫鲁晓夫终于接替布尔加宁出任部长会议主席,将党与政府的权力合二为一,真正登上了苏联的权力巅峰。此后,他对一系列国内外政策进行了实质性调整,目的是树立自己的权威,消除斯大林的影响和痕迹。
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赫鲁晓夫单方面宣布退出苏联《波茨坦协定》,除了动摇国际秩序之外,还直接挑起了第二次“柏林危机”。由于关系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反应强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毫不留情,冷战局势骤然紧张。
赫鲁晓夫做事非常鲁莽,有时甚至不假思索,到处惹事生非。1958年初,他居然提出在中国建设“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极大危害了主权完整和领土安全。毛主席自然拒绝了,中苏矛盾也逐渐公开化。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人民发动革命,推翻了费萨尔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随后,美国出兵黎巴嫩、英国出兵约旦,企图扼杀这一革命进程,中东局势紧张。
江也开始在中国台湾活动,甚至叫嚣“反攻大陆”时机已到,企图将事态进一步扩大。随后他宣布进入戒备状态,同时在金门、马祖大量增兵,导致台海局势高度紧张。
为了粉碎美国政府的阴谋,为了打击台湾当局的军事挑衅,为了支持中东人民的革命进程,毛主席做出了炮击金门的决定。在北戴河会议上,他指示:
立即集中兵力,对金门国民党军(不要打马祖)进行突然猛烈的进攻,予以阻击。
1958年8月23日下午5时50分,随着红色信号弹升空,福建前线数万发炮弹同时飞向金门,持续了85分钟。由于措手不及,驻岛的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嚣张气焰。
由于没有提前告知苏联政府,赫鲁晓夫对“炮击金门”事件非常不满。但为了顾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了不打破目前的“冷战平衡格局”,双方都尽量避免扩大冲突。
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突然邀请赫鲁晓夫访华,以彻底解决柏林危机。他对此显得非常惊讶,甚至可以用“莫名其妙”来形容。根据《赫鲁晓夫回忆录》的记载:
来自华盛顿的邀请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期望,所以我们不仅不打算近期去美国,也不打算将来去美国……一开始我什至不相信,它难以置信,但又令人愉快,感觉很有趣,所以我想看看。
在赫鲁晓夫的坚持下,尽管苏联内部存在多种不同声音,苏联还是接受了美国的邀请。然而就在正式访问之前,他突发奇想提出了两个“特殊要求”。一是去迪士尼乐园,二是和梦露共进晚餐。
美国和苏联的关系一直很微妙,甚至可以用“紧张”来形容,互不喜欢对方。在美国人眼中,苏联就像主宰欧洲的北极熊一样凶恶,是世界上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当赫鲁晓夫即将出访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各界的强烈抵制。尤其是当得知这位“撒旦”头目也将参观迪士尼乐园后,民众举行示威游行,向白宫施压。
为了减轻舆论压力,美国政府只能以“正在装修”和“安全原因”为由,礼貌地拒绝了赫鲁晓夫参观迪士尼乐园的要求。不过,无论如何,说服玛丽莲·梦露出面接待苏联代表团,也算是满足了条件之一。
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凸显苏联的国力,赫鲁晓夫执意使用目前还处于试飞阶段的Tu-114飞机。这是在Tu-95基础上研制的大型客机。其速度可达800公里/小时以上,飞往美国时无需中途降落加油。
1959年9月15日,Tu-114经过长途飞行终于安全降落在美国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所有人都被这从天而降的庞然大物惊呆了。但由于民航客机太大、太高,机场没有配套的舷梯可供使用。赫鲁晓夫不得不利用逃生梯逃出机舱,从而成为第一位正式访问美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
在安德鲁斯空军机场,赫鲁晓夫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无非是粉饰两国友好关系。然而,当他面对记者的提问时,却说出了令人惊讶的话:
我相信美国科学家会在月球上插上美国国旗。不过,那时苏联国旗已经是月球的老居民了。
9月21日,美国政府为赫鲁晓夫准备了400多人的大型宴会,玛丽莲·梦露也如期出席。不过,她并没有挨着坐,中间还隔着好几个座位。
宴会一开始,赫鲁晓夫就滔滔不绝地发表讲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非常不舒服。当他提到不能去迪士尼乐园时,他也一脸严肃地说:
难道迪士尼有秘密,你在里面放了导弹?
全场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只有梦露笑着回答:“亲爱的赫鲁晓夫先生,您太幽默了”,引得全场哄堂大笑,宴会气氛缓和下来。虽然跌跌撞撞,宴会最终还是没有再有任何插曲,最终在两个小时后结束。
宴会结束时,赫鲁晓夫亲自邀请门罗访问莫斯科,品尝他一直引以为豪的馅饼和饮料。当然,出于气氛和外交礼仪,他也象征性地邀请在场的其他嘉宾访问苏联。
事后,不少人批评赫鲁晓夫对门罗的“阿谀奉承”,甚至认为他因为一己私欲,把苏联的脸扔到了大洋彼岸。虽然文史不假,虽然我个人不喜欢他,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看得出来,我已经瞧不起这个超级大国的领袖了。显然,他此举无非是为了打破自己僵硬强硬的形象,是一种外交手段。
戴维营会谈期间,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就两国关心的裁军问题、两德问题、互信问题进行了谈判。不过两人并没有达成太多实质性共识,充其量只是表面上关系缓和。
赫鲁晓夫对美国的访问持续了13天,但这只是一次象征性的访问。回国后,为了摆脱“两手空空”的尴尬,他甚至表示美苏关系有所缓和。除了不再限制美军从西柏林撤军的时间外,他还表示苏军将单方面解除武装。
事实上,赫鲁晓夫莫名其妙的访美是非常鲁莽的。他既没有事先通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事后取得任何实际成果。对此,苏联内部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但都被他强力镇压。
赫鲁晓夫结束访美后不久,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加大了各种侦察的频率。1960年5月1日,一架U-2飞机在苏联被击落,飞行员鲍尔斯被活捉。美苏关系再次降到冰点,甚至引发了日后的“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8月,美国终于得知苏联和古巴正在进行秘密军事合作,并且已经在古巴部署了多枚配备核弹头的弹道导弹,完全有能力覆盖自己的领土。肯尼迪总统非常恼火,立即喊话赫鲁晓夫立即拆除。与此同时,他还彻底封锁了古巴海域,新的世界大战甚至核战争一触即发。
几乎在同一时间,玛丽莲·梦露被发现离奇死亡于洛杉矶布雷登公寓的卧室里,赤身裸体地侧躺在床上。一直比较关心她的赫鲁晓夫,被古巴导弹危机搞得焦头烂额,从来没有表态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