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同事聊八卦,她分享了她的家事:

她儿子只有8个月,只会爬几步,婆婆已经给他安排了学步车,特地拍视频到家族群

夸她这个孙子聪明伶俐,手脚灵活。

不过我同事可不领情,她在家族群发了几篇“太早用学步车导致肢体运动发展不平衡”的文章

跟我们吐槽,她大伯家的两个儿子,就是太早用学步车,后来走路时老是磕磕碰碰,跑着跑着就跌倒,也很难单脚站立....

看到这,我不禁有一个疑问

如果小时候四肢动作不协调,还有其他补救的机会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邂逅了《儿童感觉统合与功能性训练游戏》这本书,它是一线K6班主任近30年科学指导的经验分享,90个亲子训练游戏,245张全彩手绘步骤详解插图,且每天只要10分钟,就能有效改善孩子的感知、注意、理解、协调、运动等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专注能力,让孩子更好适应课堂生活。

那么,什么叫做感觉统合呢?

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川心理学专家艾尔斯博主创建的“感统”理论,指的是将从人体各个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组合起来,由大脑进行统合,再完成对身体内外的知觉,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我们举一个例子,妈妈对孩子说:“去楼下买瓶酱油。”孩子听到妈妈的请求,把声音传送到大脑,大脑对这个声音进行分析,明确意义,形成指令,再通过神经把指令分别下达到手、脚等不同肌肉,产生肌肉运动,孩子就会拿起妈妈给的钱,到楼下去买酱油,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统合。

而感统失调,指的是不能准确地接收信息或及时作出反应,或是某一项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孩子,就好比我同事大伯的儿子。除了运动协调能力,还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自制力等等,在孩子12岁之前进行介入训练,可以得到有效的纠正,而且这种训练都是以游戏方式进行,大幅度降低孩子的抵触、逆反心理,还能增强亲子亲密关系。

在这本书里,作者潘莹将游戏分为肢体运动、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与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六大类别,方便家长对号入座,找到快捷有效的训练游戏。

上周日我去美甲,美甲店老板的儿子刚好在店里做暑假作业,全程歇斯底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妈妈在给实习生的作品打分,一旁的儿子边哭边喊着,“妈妈,妈妈。”

妈妈刚开始很耐心劝导他:“你先把会的题做了,待会我们再一起做不会的。”

可小男孩仍旧我行我素,“妈妈,妈妈,你快帮我做作业,我不会啊。”

见劝导没用,妈妈的怒气已经开始上头,以更大的声音吼着:"别叫我,没看到妈妈在忙吗?"

小男孩可不管,跑到妈妈工作岗位旁,“我就要叫你,妈妈,妈妈,妈妈。”

后来,妈妈不得不草草结束工作,在一旁辅导儿子的作业。

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男孩全程被情绪牵着走,但这不能怪他。大人在情绪上头时,知道深呼吸调整心情再处理问题,小朋友可不管这么多。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训练,让孩子去识别情绪、接纳情绪。

第一个游戏是“情绪盒子”,这个游戏是让孩子每天睡前梳理一次自己的情绪,一周进行一次总结。游戏的规则非常简单,家长只需要准备2个没有盖的纸盒子(一个开心,一个不开心)和若干乒乓球,睡觉前让孩子想一想今天遇到的事情和自己的心情,再根据自己的心情,往不同的盒子扔兵乓球。爸爸妈妈再根据孩子扔乒乓球的情况进行引导提问,让孩子讲述事情的经过。

最后,每周对2个盒子里的乒乓球数量进行整理和记录,带着孩子进行一次事件回顾和情绪分析,第二周再重新开始记录。

第二个游戏是“吹气球”,帮助孩子把看不见的情绪具体化,变成直观能看见的东西,再释放掉的过程。因为在吹气球的过程中,孩子会进行深呼吸,慢慢平静下来,随着气球的爆开,情绪也会被释放出来,这时候家长应作出相应的反馈,“哇,原来你的气有这么多啊?都放完了吗?还需要再来一个气球吗?”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又下单买了两本,一本送给我的同事,一本送给美甲店老板娘,大家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当孩子,给彼此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陪伴时间,适当训练,该玩的时候应尽兴玩,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未来有更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