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生绢做戏台,

全凭十指逞诙谐。

有时明月灯窗下,

一笑还从掌握来。

一方幕布,闪转腾挪,百态人生,

或月下花前,或虎啸风生。

这就是,

摇曳在光与影之间的艺术:皮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期

『妙趣手工坊 非遗课堂』

邀您一起走进非遗文化的世界,

学习美妙的皮影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块幕布、一点光源、两张方桌、五人戏班。幕布上,几张皮影在艺人操控下,随着唱腔上下翻飞,演绎人间悲喜、神怪传说。皮影戏俗称“灯影子”,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皮影的由来

相传,皮影戏源于汉武帝浪漫的爱情故事。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对爱妃李夫人的病故悲痛不已,齐人李绍翁在夜晚摆上烛台,拉上帷帐,操控貌似李夫人的人偶在帷帐上舞动,惟妙惟肖的表演仿佛李夫人在世,让汉武帝大喜,这就是皮影的由来。到了宋代,这一艺术开始正式拥有自己的名字——“影戏”,见于耐得翁的《都城纪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皮影的传播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毫不夸张地说,小小的皮影戏带着中国文化走遍了全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皮影的发展

皮影始于汉代,兴于唐朝,盛于清朝。到了清朝,中国皮影得到进一步普及,发展达到巅峰。在乡村,在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司空见惯。甚至可在庙会时看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不止民间,皮影戏更是登堂入室,进入宫廷,其盛状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皮影的制作

1.选皮:除了羊皮、驴皮或者其它兽皮,多选用三四岁的小黄牛皮,而且以脊背皮为最佳,只有这样才够均匀,够透明。另外,选皮人一定要仔细观察,皮子上不能白斑、伤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制皮:所选用的皮子需浸入石灰中泡上两三天。然后将皮用挖刀刮到半透明状,刮好后晾到净亮透明时即可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画样:在雕刻前,必须要做一个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在纸板上绘出要雕刻的图象,然后把图象剪下来,再用皮子比着做出大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雕刻:雕刻刀具一般有十一二把,甚至30把以上。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用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斜口刀刻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着色:以前受生产水平限制,用的是染衣服的染料,上色后要涂层桐油,使之发亮。随着科技发展,现在可供选择的染料也越来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脱水:可以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这样皮影色泽鲜艳,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装订:可以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使皮影平整且用线连接起来后操作灵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皮影的演出

皮影戏的演出,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等。剧目结构奇巧,情节复杂,故事曲折,引入入胜。

双手对舞千古事,

一帘灯影藏春秋。

一块幕布,一点光源、

几人戏班,

演绎着人间悲喜,

光影斑驳,上下翻飞。

这就是专属于皮影的精彩。

接下来,

请跟随妙趣手工坊,

一起来感受皮影的魅力!

民间艺术皮影——武松打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详细制作步骤 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皮影戏融合了传统剪纸、窗花、工艺美术等民间艺术和地方戏曲、口技等表演精髓,具有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在传承中热爱,在热爱中传承。

来源:抚宁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