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苏州印象,人们第一联想到的,也是最容易脱口而出的就是昆曲与园林。可以说,昆曲是苏州这座城市具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之一,是了解苏州最江南味道的重要窗口。与很多民间戏曲发源于草根文化不同,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从一开始就是皇家宫廷艺术,加上历代文人雅士的精雕细琢,这让昆曲成为舞台艺术之中的贵族。不过,也正因为过于高雅,远离大众导致了昆曲一度日渐式微,因此也凸显出昆曲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

应该说,近年来苏州不断加强昆曲研究、保护与传承,比如加强专业剧团剧场建设,举办戏曲盛典,多方合作育才,如此等等,种种措施目的就是强根培基、活态传承。其实,除了培养专业昆曲人才,今天呵护好昆曲这朵幽兰,还需要凝聚社会的传承力量,厚植昆曲美育的大众土壤。

最近,2023年度苏州市艺术学校昆曲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第三站在苏州开放大学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10个城市的近700人次参与,其中最小的年仅3岁,最大的已年过七旬。3月,昆曲考级首次走进昆山社会艺培机构及昆曲曲社;7月,首次“昆曲考级进校园”活动在昆山市信义小学举办;8月,昆曲考级首次走进高校校园,打造了考级模式新样板。

昆曲学习也开启考级模式,听起来有点落入其他通俗艺术学习的俗套之中,但仔细想想,高雅艺术何以不能转变一下思路?从厚植昆曲大众土壤的角度看,昆曲社会传承可以有考级这样的仪式感。对于昆曲爱好者来说,尽管学习源于自身兴趣,但他们其实也希望对阶段性学习能有一个基本的评估,评价定级是肯定是鼓励,也是鞭策。因此,昆曲考级切中曲友们的需要,目标感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强昆曲学习的动力,而且考级热也能放大昆曲传习的社会影响力。

既然,某种意义上,昆曲的日渐式微是因为离大众距离有点远,那就不妨多尝试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加昆曲的能见度,提升昆曲的热度。让社会考级与昆曲爱好者“双向奔赴”只是一种尝试,值得探索尝试或者费心打磨的还可以很多,比如做深昆曲主题深度游或者研学游、打造更多高品质昆曲实景演出、开发昆曲文化IP线下体验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