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海阳市依托清洁能源多元汇集的优势,以丁字湾“双碳”智谷建设为抓手,快速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动绿色低碳高质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2021年,海阳市顺利发出了山东省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建成了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初步形成了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贡献了强大的绿色新动能。

强化服务指导,全面保障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组建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清洁能源工作专班、清洁能源链办等“顶格”配置的产业项目推进机制,成立了市政府直属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中心。

强化顶层设计。高水平编制《海阳市“十四五”清洁能源发展规划》《丁字湾双碳智谷绿色低碳先行区发展规划》等发展规划,理清了发展思路,明晰了工作重点。

优化政务服务。组织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双碳”项目融资需求,投放贷款近6亿元;为核电相关企业配备“专属咨询员”和服务专员,帮助相关企业实现留抵退税近亿元,摸排解决问题39个。

强化项目招引。海阳市政府与国家电投集团签订了《关于共同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总金额超千亿元,将打造全省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蓄氢一体化大基地;9月份在北京举行了丁字湾“双碳”智谷产业推介会,现场集中签约了总投资201.2亿元的6个重大项目。

聚焦核能开发,持续壮大核电相关产业集群

推进核电站建设。海阳核电站一期1、2号机组分别于2018、2019年投入商运,装机容量2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00亿千瓦时;二期3、4号机组于202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三期5、6号机组项目正在前期准备工作。6台机组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约600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1800万吨、占全省煤炭控制总量的5%。

抓好园区建设。依托核电站,规划建设了山东省首个以核电命名的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成功入围第一批“山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强化产业链建设。坚持以核聚产、做强集群,现已聚集了国电投、中核集团等10余家国企央企,累计引进涉核项目21个、总投资近3000亿元,初步建立起了集核电研发设计、设备生产制造安装、运营检修服务及发电监测为一体的全链条产业体系。

发挥风能优势,在全省率先崛起风电产业

加强资源争取。全力抢抓国家新能源发展以及山东省大力推进中远海海上风电项目的重大机遇,依托600平方公里适宜海上风电开发的丰富资源条件,经积极争取,2019年获批山东省首个海上风场。

加快项目建设。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首批两个海上风场于2021年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年发电量约16亿千瓦时,在全省率先实现海上风电零的突破。目前在建海上风电50万千瓦,2022年底前将全部并网发电。

推进海陆联动发展。坚持“以海上风场带动陆上基地”的发展思路,高水平规划建设烟台海阳海上风电产业园,已集聚上下游装备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项目12个,初步形成集科研、制造、运维等于一体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拓展应用领域,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实现全国领先

首创核能供暖。以核能供热为主抓手,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实现了“单一核能”向“多能综合利用”转变。2019年海阳核能供暖一期70万㎡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用,创国内核能商业供热之先河,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范围内示范推广,授予“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和“山东省核能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市”荣誉称号。

扩大应用规模。2020年启动核能供热商业示范二期工程建设,2021年率先实现了建成区核能供暖“全覆盖”,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开展山东海阳等核能综合利用示范”顺利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900MW长距离跨区域核能供暖及配套管网工程正在加快建设,2023年将实现向莱阳市、乳山市供暖。

拓展应用领域。深化与国家电投集团战略合作,山东核电大型海水淡化、核能风能制氢、核能供工业蒸汽等工程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下步将持续扩大清洁能源应用领域,打造更多应用场景。

目前,海阳市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427万千瓦,约占烟台的43.8%、全省的7%;年发电量220亿千瓦时、约占全省清洁能源发电的20%;清洁能源产业产值已超过130亿元,占全市“四上”企业营业总收入的50%。预计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总容量将突破700万千瓦,产值突破200亿元,形成规模更大、业态更全、带动更强、支撑更足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烟台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