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自己14岁的女儿下厨做了一大桌子菜,作为家长是什么反应?

前几天,一则妈妈晒女儿做饭的视频迅速登上热搜。

中午11点,女孩完成了一桌子的大餐:

西红柿炒蛋、火腿炒青椒、酸辣鸡爪、清炒油菜、玉米排骨汤,甚至还给妈妈贴心准备了半个西柚作为餐后水果。

有荤有素,色香味俱全,摆盘也是有模有样。

可以想象,这个14岁的女孩为这桌菜在厨房里经历了怎样的兵荒马乱。

然而,女孩妈妈的反应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我是要表扬你吗?你跟我整这么多菜中午,啊,怎么吃啊我们俩?

现在我们俩看怎么吃啊!这么多菜!”

语气里没有丝毫的开心、欣慰,满是责备。

女孩一言不发,有些不知所措地看着正在拍视频的妈妈,紧紧抿住的嘴巴透露出无比的失望和委屈。

这段典型的“中式父母的扫兴+打压式教育”画面,窒息感扑面而来,引得不少网友对女孩母亲的指责:

“我做成这样我爸爸都得给我磕一个”;

“心疼女儿,这么会做饭还要被埋怨”;

“我要是有这么个小妹妹,我得心疼死了......遇到这样扫兴的妈妈,没有一句夸奖,反而要发到网上被阴阳。”

但这位妈妈可不是这么想的,她不但把女儿的视频发到网上,还配上“十四岁女儿做的午餐,十一点给我做好了!我该表扬吗?又要浪费了!”这样极其不满的语气。

更过分的是,她在遭到网友指责后,不依不饶地连续又发布了视频,想竭力证明自己是个好妈妈。

视频中个,她把镜头直接对着女儿,咄咄逼人地问:

“你说我配不配做你妈妈?!说!配不配?

我丢了工作带你,又上班带你和姐姐,你觉得我好吗?对你好不好?”

一副居高临下的气势,不是在和女儿平等地沟通,而是野蛮粗暴的压迫。

一开始,女孩还能强颜欢笑,回答一句“蛮好”,但在最后被妈妈逼问“我配不配做你妈妈”的时候,她轻轻说了一声“这不是我说了算的”,就转身就走了。

整个过程,这位妈妈丝毫没有关注到女儿情绪的波动,更没有意识到女儿通过一顿饭表达的爱意。

她不会表达感谢和欣喜,满心里只有无穷的怨气。

而这个妈妈丝毫没有意识到女儿的情绪不对。

无法体察孩子的心情,这是许多中国家长都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

就是这个问题,造成了许多孩子心灵上的缺失、孤僻,到后期的不自爱,甚至想要结束生命。

其实,正确的回应方式可以很温馨,比如先对女儿小小年纪就能体谅妈妈辛苦,做出一桌子菜的做法表达欣慰和喜悦,对孩子的付出做出肯定和褒奖。

然后可以在坐下来吃饭的时候,循循善诱地告诉孩子,可以不用一次做这么多,避免浪费。

下次想吃什么,让妈妈和你一起做!

这样既肯定了孩子的付出,又告诉了她凡事要适度。

而不是像视频中的这位妈妈,劈头盖脸就是一盆凉水浇下来。

被浇灭的不仅仅是孩子学着做家务的热情,更是她体谅父母想要为父母分担的爱心。

可以预见,如果这位妈妈不改变自己的处事方式,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2.

知乎上有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为什么中国式父母总是很“扫兴”?

其中的一条高赞回答,可以说集中概括了中国式父母的神奇之处:

“和他们分享快乐,快乐会消失”;

“和他们分享烦恼,烦恼会加倍”。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拥有一对习惯了给自己的生活打差评的家长。

好不容易从繁重的学习任务里抽身,到公园里散散步,结果家长看到之后立刻告诫你:

“你是要考研的人!”

“不要浪费时间!”

很多人都不喜欢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去外面吃饭。

因为每当一盘菜端上桌,父母都会嘀咕这个菜要是在菜市场里买,回家做成本也就只有几块钱,到了饭店里就要多花十几二十:

“光这一盘菜就赚你几十块钱!”

“这火锅里也没几样菜就要好几百?”

或者是发挥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自己舍不得不吃,把好肉好菜都夹到孩子碗里。

明明是一次享受美食之旅,整个吃饭过程却充满窒息和扫兴。

除此以外,很多长辈还非常热衷于打压后辈。

一个网友准备考公务员,于是找已经上岸的亲戚帮自己参谋参谋。

这时,母亲却当着所有亲戚的面大声说:

哎呀,不用给她看。她就根本考不上 就不是那块料 ,天天出去吃喝玩乐 ,哪有一点学习的样子 !她要是能考上 我就把姓倒过来写......

网友鼓起勇气说,我现在已经在努力了,话没说完就又被母亲打断:

“狗该不了吃shi,你也就好这一两天。”

这时,网友的脸一下子就暗了下去,考公的念头也随之被浇灭了一大半。

一边打压着孩子,一边把望子成龙我望女成凤挂在嘴边,这是很多老一辈家长的作风。

他们似乎很喜欢在孩子开心快乐的时候说一些扫兴的话,越是在大家兴头上越是要狠狠地泼冷水。

也许他们并不是真心想要孩子过得不好,但他们的这种打压式教育非但起不到半点积极作用,还完全熄灭了晚辈努力的积极性。

难道这就是身为长辈凸显自己权威的正确途径吗?

3.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大脑的胼胝体、海马回和前额叶极易受到语言暴力的攻击

经常对孩子说暴力、否定和批判的话语,容易让他们形成负面极端的人格,长大后会变得自卑、内向,或者冲动、暴力

因此,父母语言暴力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伤害,甚至远远超过肉体上的伤害!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父母得到了一时的情绪宣泄,孩子却要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终生难以弥合伤口。

真正聪明的父母,绝不会像职场上的坏前辈那样,只知道打压晚辈,而是和自己的孩子共进退。

要知道,孩子和你分享,是想把自己的快乐分你一半,而不是让你站在高处俯视和打压。

不要做那个只会扫兴的长辈,也不要做一个时时刻刻都想好为人师指导人生的教师爷。

如果你有一个愿意和自己分享快乐的孩子,你的家庭氛围将是被大多数人羡慕的类型。

4.

这些年来,“精神内耗”成了现代人尤其是奔波在职场年轻人的通病。

每个精神内耗的小孩,身后都有一对扫兴的父母。

买了漂亮衣服,他们说就会乱花钱,我一件衣服舍不得买,穿十几年;
和朋友出去聚餐,他们说都是地沟油,在家吃才健康;
上学时分享和朋友今天做了什么,他们根~本不耐烦听,只讲要是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早就清华北大了;
吐槽公司压榨时,他们说有份工作就不错了;
如果我们生气了、崩溃了,最后只能得到一句“都是为你好”。

以至于到最后,他们会在心里问自己:难道父母真的见不得我过得好?我是不是不配得到快乐?

不然,为什么总是在我开心的时候及时地浇冷水过来?

父母们要明白,孩子从降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不再属于父母,而是独立的、拥有自主意识的个体。

他总有一天要脱离父母,完成自己的人生之路。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长大、成熟和离去会感到惴惴不安,甚至将之视作一种背叛,进而产生无法再控制孩子的焦虑。

这个时候,父母的心态就会悄然发生变化,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无法觉察,不想承认。

那就是他们其实并不希望孩子在外面过得太好。

因为如果孩子在外面过得幸福快乐,那么他将“乐不思蜀”,再也回不到曾经的家。

如果孩子在外面遇到的都是艰难困苦,那么父母将会一直被孩子所需要,实现对孩子的终生掌控。

但显然,这是不健康,不现实的。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脐带总有一天会彻底断开,消失。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需要理解父母的这种心态,不再事事都从父母的角度出发,而是从自己人生负责的角度去经营生活:工作、学习、恋爱、交友,在家庭之外,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

既保证和父母的正常联结沟通,不至于伤害他们,也能好好地经营自己的生活。

不破不立,只有先打破原来捆绑的亲子关系,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框架,才能重新建立起健康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