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的十大元帅中,年龄最小的是林彪。除了罗荣桓,其余8位元帅的资历都在林彪之上。林彪之所以能在十大元帅中排第3位,主要来自于其无可争议的赫赫战功。
林彪生于1907年,与开国大将粟裕,开国上将萧克、傅秋涛、王平、宋时轮、王建安,以及博古、杨尚昆等同龄。
林彪出生于湖北黄冈回龙山镇林家大庄,父亲林明卿是当地豪绅。林彪原名林育蓉,与林育南、林育英(即张浩)为堂兄弟,是党史上著名的“林氏三兄弟”。
“林氏三兄弟”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们共同的私塾老师李卓侯是“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早年参加过同盟会,与孙中山、黄兴等人是好朋友。
15岁时,林彪就读于武昌共进中学,后经党组织批准南下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4期,与刘志丹、曾中生、段德昌等是同期学员。
从黄埔军校第4期毕业后,林彪参加了北伐战争,任见习排长。参加南昌起义时,林彪已经是连长了。南昌起义失败后,林彪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又参加湘南暴动。
最早发现林彪军事才能的人,是朱德。湘南暴动中,三次争夺耒阳城,林彪足智多谋,用兵巧妙,屡立战功,给朱德留下来深刻的印象。不久,朱德就将林彪从连长直接提拔为营长。这一步,对林彪的成长来说,十分关键。
井冈山会师后,21岁的林彪依然是营长。从井冈山开始,林彪的职务不断升迁,主要来自毛主席对他的器重。毛主席多次破格重用,使林彪始终是同级别军事首长中最年轻者。
林彪升任中央红军主力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时,才25岁。其升迁速度,令人无法不叹为观止。
抗战爆发后,毛主席再次重用爱将林彪,让其担任了八路军主力第115师的师长。
林彪确实会打仗,首战平型关,就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取得了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出击作战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了名震全国的抗日名将。

当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到南京时,蒋介石曾悻悻地在军事会议上说:“这一仗是我们黄埔的将领打的,可惜不是在座诸位,是林彪,是共产党……我一直弄不清爽一件事,许多人都说黄埔最杰出的人才都跑到共产党那边去了,我这里留下的都是无能之辈,难道此言不虚?”
平型关大捷之后,林彪率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由五台地区南下,于11月初在广阳设伏,又歼日军近千人,林彪再一次名扬天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抢占东北,战火再起。
194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局,任命彭真为东北局书记,并指示从华北、华中派出配备一百个团的干部进入东北。
林彪也被毛主席亲自点将进入东北,担任了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
此时的林彪,只是中央委员。而进入东北的我党高级干部中,中央政治局委员就有4位,即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
彭真不仅是东北局书记,而且还是东北民主联军总政委,是东北我党我军的一把手,地位在林彪之上。
由于林彪与彭真的观点不同,两人很快起了争执,不得已只好让毛主席裁决。过了一段时间后,毛主席审时度势,果断调整了东北局的领导班子,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
就这样,当时的东北出现了党史上很少见的奇特现象:仅是中央委员的林彪,领导了4位中央政治局委员。
解放战争末期,林彪的健康问题就日渐严重,只好病休。1951年1月1日上午,毛主席写信给林彪:“你病如何,望好养护。”
毛主席对林彪的身体状况十分关心,曾指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创始人之一的开国中将傅连暲组织专家为林彪会诊。专家认为,林彪内脏是好的,只是要改变生活方式,坚持晒太阳、散步、吃青菜等,身体就会好起来。
知道这个情况后,毛主席很欣慰,他特地抄录了曹操的四言诗《龟虽寿》赠送林彪:“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的意思是,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全诗分三层意思:一是人终究是要死的;二是要在有生之年积极进取;三是不信天命,要自己掌握命运,自强不息,老当益壮。
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

毛主席将《龟虽寿》书赠林彪后,还分别书赠给河北省首任省委书记林铁和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胡乔木,祝他们病体康复,延年益寿。
1963年12月14日,毛主席在给林彪的一封回信中,又这样说:“曹操有一首题名《龟虽寿》的诗,讲长生之道的,很好。希你找来一读,可以增强信心。”
可见毛主席对曹操的《龟虽寿》之偏爱,也体现了毛主席对林彪的关心与呵护。
后来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林彪的结局很不好。
在1970年8月29日召开的党的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林彪一伙就暴露了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全会以后,党中央、毛主席采取多种方式,一面削弱林彪集团的权势,一面对林彪进行耐心的批评教育。但林彪一伙毫无悔改之意,反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一个历史细节很值得玩味。1971年8月8日夜,中央政治局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叫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去找叶群,把毛主席给林彪写的《龟虽寿》要回来。
吴法宪回忆说:“周恩来说,康生病了,情绪很不好。他向毛主席提出,写几个字慰问康生。可写什么呢?毛主席想到了以前曾给林彪写过《龟虽寿》,就要周恩来去找回来,作为范本。”
于是,吴法宪和另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员邱会作一起去毛家湾林彪的家中,取回了毛泽东书写的《龟虽寿》。吴法宪继续回忆说:“拿到这幅字后,我立即给周总理打电话。周总理叫我派人把字送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处理完这事后,我和邱会作就告辞了。”
毛主席为何不从林铁或胡乔木那里取他的手书《龟虽寿》,而非要找林彪要呢?这个原因不得而知。笔者认为,这很可能是毛主席对林彪的又一次提醒,希望其迷途知返。
结果,执拗的林彪再一次错过了这个机会。1971年9月13日,林彪在阴谋败露后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
林彪逃亡事件发生25天以后,10月8日,毛主席在接见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谈话中,忽然提起了林彪,说:“原来中央准备在九届三中全会时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准备安排林彪的工作的。”
从毛主席的这个说法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林彪若不外逃身亡,还能继续工作,结局坏不到哪儿去。(刘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