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角钱一瓶的碳酸饮料、8元钱3包的螺蛳粉、9.9元50包的枣夹核桃……临期食品由于价格便宜,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欢迎。除了传统的夜间促销、设置临期食品专区之外,为了吸引年轻群体的目光,近年来部分商家还推出了“临期盲盒”,有人觉得这是低价捡漏,但也有人不幸踩雷。购买临期食品到底是“真划算”还是“易踩坑”,苏报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间促销、临期专柜、剩菜盲盒

临期食品线上线下热销,市场需求大

“卤水鹅肝、捞汁八爪鱼、熟醉蟹、凉皮、全麦三明治、活切梭子蟹肉通通五折……”昨晚八点半,记者走进工业园区泉屋超市,发现熟食区、甜品区、鲜肉区正开启打折促销模式,众多当天生产、最佳有效期为当天食用的卤菜、蛋糕,被销售员贴上了5折至7折售卖的标签,而不少当天没卖完的盒装鲜肉,也被贴上了7折至8折处理的标签。

“孩子爱吃的照烧鸡排卷,白天卖20块,晚上只卖10块,多划算!”带着孙子前来“扫货”的孙阿姨夫妇表示,他们经常会利用晚上散步的时间到超市逛逛,如果遇到划算爱吃的打折食品,就会买几件带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山姆、泉屋、盒马鲜生等超市,消费者还可以看到临期食品售卖专区。记者来到位于工业园区的山姆超市,在一楼看到了临近保质期商品专区,三层货架上摆满了打折处理的商品。店内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会定期对售卖的食品进行检查,同时将临近保质期三个月左右的商品单独拿出来,放在该区域陈列出售。

除了临保食品,一些准备下架处理的商品也会被陈列在该区域出售,比如一款名为“冻干脆葡萄干”的产品,为去年12月生产的,明年6月才会过期,但由于超市今后将不再销售该产品,因此也被拿到了临保区降价销售。

与此同时,记者在泉屋超市也看到了“临期处理商品专区”。晚上九点多,一名刚下班的超市工作人员正在该区域挑选粮油食品。“商品原价多少钱、现价多少钱,标签上都写得清清楚楚,很多商品日期还比较新鲜,但价格却便宜很多,我们超市员工也经常来这个区域买点东西。”该工作人员说。

此外,不少商家还推出了“剩菜盲盒”。市民方女士上周在惜时魔法袋平台花费11.9元购买了一个可丝面包盲盒套餐,她按照商家规定的取餐时间,于晚上七点半到金鸡湖店内取餐,令她惊喜的是,这次她收到了两袋吐司面包、一个甜甜圈。“上次我买到了几个咸面包,由于不合口味,最后都扔掉了。这次太划算了,一袋吐司面包不到的价格,买到了这么多爱吃的东西。”方女士说。

而在线上各平台,售卖临期食品的商家众多,一些商家更是开启了临期食品直播。在电商平台,一个名为零食批发中心的临期食品网店,每晚都会通过直播来售卖店内食品,每场直播都能吸引近万人观看。由于价格便宜,不少网友纷纷下单。该店销售量第一的白象方便面已经售出6万多件,收到了超5万多条评论。

消费者称不排斥临期食品

但希望获得临期食品知情权

“我并不排斥临期食品,我觉得临期食品并不等于残次品,自己逛超市时也经常会看看特价区、临期产品区。买一些新鲜度尚可的临期食品,可以明显降低生活成本。”昨日在山姆超市临期区挑选产品的市民钟女士说,她经常能淘到一些离保质期还有三四个月的知名品牌临期商品,价格比正期产品便宜了一大半。“比如这款阿拉比卡咖啡豆,是今年3月份生产的,价格就便宜好多,而且到年底才会过期,还有将近四个月。回到家后我会尽快喝完这些咖啡,我觉得它们和正常产品没有什么区别。”钟女士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偶尔会在盒马鲜生等超市,购买少量的临期食品。”市民钟先生表示,他在购买食品时,通常会查看商品的生产日期,他发现部分超市售卖的一些食品明明已经临近保质期了,但没有任何标识,这让他有一种受到欺骗的感觉。钟先生表示,他不会刻意去购买临保产品,除非这些产品质量有保障,价格也足够便宜。他认为,消费者对于临近保质期产品应该享有知情权,因此他希望商家能定期检查食品生产日期,及时为临期食品,尤其是保质期较短的临期食品贴上明确的标识,以方便消费者辨别。

在上海市锦天城(苏州)律师事务所姚丹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预包装食品应标示产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质期是指在食品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预包装食品完全可以销售和消费,是安全的。而临期食品是临近保质期,并处于保质期内的食品。临期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商家售卖临期食品并不违法、违规,只要商品没有过保质期,就可以正常售卖。与此同时,商家对保质期内的产品有自主定价权,他们可以根据商品的供应量、是否临期等因素来自主定价,或者按照正常价格售卖。

“但值得注意的是,法律上对临期食品的销售和利用有特别要求。”姚丹介绍,根据《反食品浪费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识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近年来,多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均发布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利用的相关文件,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做出醒目提示。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对商场超市、生鲜超市、社区、学校食堂发布了临期食品优化利用指引,对反食品浪费和优化临期食品利用,提供了相关行政指导。

营养成分不如新鲜食品

苏州专家教您这样选购

“临期食品还在保质期内,属于安全食品。但从营养学角度来看,随着保质期临近,其营养成分也会发生变化,肯定比不上新鲜的食品。”苏州市立医院本部营养科主任张建伟介绍,提到食品保质期,离不开“保存期限”和“贮存条件”两个因素。消费者应该严格按照食品标签中标注的常温、避光保存、冷藏保存、冷冻保存等说明,来储存食品。如果产品实际贮存条件与标签标注不符,也可能会造成食品保质期缩短,甚至发生变质等情况。比如放久了的饼干可能会变潮,从而滋生细菌;坚果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长时间存放或储存不当会产生酸败现象等。

那么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张建伟提醒,消费者应尽量到正规超市购买,购买前应检查包装是否完整,确保无破损、无胀袋、无漏气等现象,同时应留意贮存条件,若发现需要冷藏或冷冻的临期食品被放置于常温中,则不要购买。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后,应在保质期前尽快食用,不要因贪图便宜而购买过多临期食品,以免来不及食用而造成浪费。

同时,张建伟提醒市民,一些食品即使在保质期内,也可能会因包装破损或储存不当而出现变质,因此市民在购买前应认真检查包装完整性,如发现食品包装出现破损、罐装食品出现膨胀等情况,或购买食用时发现食物的色、香、味、口感出现了异常,则不要食用。

此外,姚丹提醒消费者,临期食品因其特定属性,变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消费者在购买后,应索要并保留好购物凭证,若发现临期食品在保质期内出现质量问题,可以凭购物凭证及时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