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媛:今天我们小队来到了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参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感悟金箔制品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散发出的非凡魅力和登峰造极的成就!作为“中华一绝”的金箔锻制技艺源自中国南京,我为我的家乡而自豪。我更加感叹于非遗大师们和车间工人们的工匠精神,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我还聆听了关于金箔的讲座和福字贴金体验,我想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广大,让世界了解中国制造!

朱家庆:通过这次红领巾寻访活动,让我了解到金箔生产的工艺流程,惊叹于劳动人民的智慧!金箔文化的博大精深!当我们得知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金纸的制作工艺是国家保密技艺的时候,更让我们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我们参与了制作,不仅领略到了非遗的魅力,还感受到了匠人们的认真和坚持不懈。通过此次寻访活动,我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匠人们认真的态度,刻苦钻研,立志成才。

高钧然:小小的一张金箔在工匠的手中,变幻万千,幻化出不同的形态。我们大家也自己动手制作了金箔福字,虽然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金箔,但是从刷胶到贴金,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每一招每一式都有模有样。金箔的工艺和历史让人惊叹,传承千年,历经岁月变迁,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是中华的文化名片。

李钱泽:今天,我们来到了南京金线金箔总厂,非常开心。我们近距离了解了金线金箔的制作工艺,经过一道道工序,普通的金块在师傅们的手中,慢慢变成了“薄如蝉翼,轻如鸿毛,软丝绸段”的金箔,真的是太神奇了!

郑昕睿:走进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展示馆的那一刻,我便沉浸在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中。我有幸在此深刻领略到传统金箔锻制技艺和乌金纸制作工艺的悠久与辉煌。当我拿起刷子尝试学习制作金箔福字那一刻,心中油然涌出一种匠人的谦卑与执着。愿我们的民族技艺得福于我们的保护与传承,使其在守正创新中造福于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都是见证者,更当勇为奋进者!

何田田:今天我们参观了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展示馆,看到了非遗传承人王师傅和葛师傅,他们一起合作了四十多年,四十多年如一日只做一件事,就是手工锤制金箔。他们需要拿着铁锤锤制金箔三万多次,将金箔厚度锤成0.11微米。他们打制金箔的时候十分认真专注,所以即使四十年多年过去了,他们没有出现过一次安全问题。这种精益求精、专心做事的工匠精神真是令人感动啊。

唐佳瑜: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南京金线金箔总厂。我看到了王清大师如何制作金线,看到了王大师和葛大师如何将金片锤打成吹弹可破的金箔。工匠老师们精湛高超的技艺,让我深受震撼,也吸引了我们手动贴金箔的实践。一片片金箔不仅蕴含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体现了工匠师傅们的专注和精益求精,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坚持传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童弱一:今天我们来到了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展示馆,看到了王清大师是如何制作金线的,看到了王大师和葛大师是如何敲打金箔的,他们认真专注,四十年过去了,没有出现过一次安全事故,因为他们日复一日的练习才练就了现在的手艺,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成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车间,我们看到了师傅是如何将厚0.11微米的金箔裁剪成一个又一个规格一样的正方形金箔。今天我们还制作了金色的福字,只要按照步骤做,你怎么做都不会失败。

蔡九霖:今天,通过参观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展示馆,我了解到栖霞龙潭地区是金箔锻制技艺的发源地。这里的金箔锻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锻制过程是用真金经过十二道工序制作完成,两位传承的老爷爷给我们展示打箔的工艺,他们两个人面对面打,据说要打上万次,锤打出来的金箔只有头发丝的500分之一。我们还看到了女师傅们用鹅毛将金箔挑起,用竹刀切割的过程。最后,我们还亲手触摸了金箔,并动手制作了福字。这次的寻访活动,不仅让我了解了金箔工艺和金箔文化,更让我惊叹到工匠师傅们精湛的技艺和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从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黄一:金箔的制作经历黄金配比、打金开子、打了戏、拍叶等十二个步骤,每一张“薄如蝉翼、轻如鸿毛”的金箔都凝聚着匠人们精巧的工艺和精益求精的匠心。特别是“打了戏”环节,让我感触最深。两个师傅三万多次的锤打才能打造出薄薄的金箔。这一份难能可贵的坚持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更显得珍贵。我们在生活学习的道路上要经历千锤百炼也才能像金箔一样璀璨发光。

文|黄露露 摄影|聂珍妮 审核|贺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