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之魅<196> | 一曲古乐,传递百年时光

浩瀚的中华文明历史古迹中

民族古乐经历了沧桑的洗礼

也为历史的长河平添着

无数精彩篇章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家级非遗

易县东韩村拾幡古乐

穿梭千百年的时光

探索古乐前世今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韩村拾幡古乐乐手演奏曲目《大水龙吟》

东韩村拾幡古乐是一种从清朝宫廷传入民间的古典音乐。它演奏时使用乐器很多,最多时达到108件,故著“拾”字以概其全,又因演出仪仗队伍中有10面幡旗,所以称为“拾幡古乐”,又称“拾幡圣会”。

01百年历史,源远流长

易县东韩村,南依凤凰山,北傍易水河,在这个环境清幽的小山村里,至今还流传着一种清代满族历史文化遗产——东韩村拾幡古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易县县志记载,东韩村拾幡古乐源于清初,为御用音乐。

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位名顾勋字善堂的满族人在北京清廷皇宫任乐师,回到家乡东韩村后,他一边颐养天年一边组织村民传习拾幡古乐。在清代道光年间,该村又有一位满族人“鞠某”(名字不详)曾在皇宫当内廷供奉乐师。

在两代乐师的影响下,拾幡古乐在音乐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韩村拾幡古乐学员表演新编排的舞蹈《对舞歌》

拾幡古乐从清乾隆年间的第一代传承人顾善堂,传承至今已有九代,二百多年的历史。

至今还流传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传传传经传传今传古”,下联是:“调调调雅调调韵调腔。” 它的曲调听起来既不庄严肃穆又不哀婉悲伤,听后常常给人们一种十分愉悦的感受,因此后人称之拾幡古乐又叫“神仙曲”。

02古朴古调,穿越时光

东韩村拾幡古乐融合了宫廷音乐、江南丝竹等多种音乐成分。

乐器包括吹管乐器、擦弦乐器、弹弦乐器、打击乐器等多个种类,具体包括云锣、笙、管、月琴、三弦等多达108件。其中,火不思、轧琴、提琴等为现存稀有古老乐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承几百年的乐会古乐器

东韩村拾幡古乐演奏时以笛子起奏,其他乐器跟进合奏。乐曲节奏古朴、鲜明,旋律优美、婉转,有一种江南丝竹的韵味。

演奏形式有“坐乐”和“行乐”两种,具有宫廷古典音乐的特征。

“坐乐”是指坐堂演奏;“行乐”是指在行进中演奏,全体队员身着满族服饰,前为仪仗队,后依次为文、武乐队。演出队伍最前面的队员手执龙、凤大旗,随后是两杆门旗,门旗后面是十面条形幡旗。每到一地,先鸣礼炮三声,阵容庞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韩村拾幡古乐会现保存的乐曲工尺谱本为宫廷乐师顾善堂所传。其中,载有文曲25首,武曲10余首。文曲分为只曲、联曲和套曲三种类型。

只曲是由一支曲牌构成的乐曲,篇幅长短不一,如《山桃红》《万年欢》等。

联曲是由两支曲牌联起来构成的乐曲。

套曲是由三支或三支以上的曲牌按一定规则联起来构成的乐曲,如《四来》即由《春来》《夏来》《秋来》《冬来》四支曲牌连缀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艺人展示古乐谱

拾幡古乐的武曲保存至今的只有十余首,其余的已失传。

武曲一般都由一支曲牌构成,篇幅长短不一,保存至今的有《招财进宝》《桃李争春》《雁过南楼》《昭君出塞》《张公赶子》《张飞祭枪》《三棒锣》《高声儿》《凤头留海》《大豆叶黄》《小钻天》等。

东韩村拾幡古乐至今沿袭着由老艺人按照工尺谱曲本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的传统。学徒先学打板韵谱,再学唱念曲谱,后再由师傅因人而异传授乐器演奏技法。

03传承发展,生生不息

拾幡古乐从清代乾隆年间传承至今,每年冬夏农闲时期,村民们在会首的组织下练习演奏。据几位老艺人回忆,东韩村拾幡古乐会最多可达一百人。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第六代传人宋修斋等几位老艺人又组织村民学习拾幡古乐会,学员可达四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韩村拾幡古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勤

自2000年以来,拾幡古乐相继受到各大新闻媒体关注,并且来采风并制作专题片进行报道,在2000年至2003年中央音乐学院的袁静芳教授带着她的学生崔晓娜多次采访并发表论文,为拾幡古乐呐喊宣传。北京电视台在2003年制作专题片《拾幡圣会的传人》。2007年2月,河北省人大、文化厅、宗教厅等部门领导亲临东韩村调研并给予了一定的肯定。2007年3月河北省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魅力河北,话说拾幡圣会》向全社会宣传。2008年拾幡古乐被评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韩村拾幡古乐队培训新学员

东韩村拾幡古乐

有着一种莫名的魅力

它对于研究古代音乐史、乐器发展史

特别是研究清宫廷音乐

具有很高的艺术及学术价值

当你在欣赏着古朴古调时

仿佛置身于数百年前的时空

那时而抑扬顿挫,时而婉妙如织

时而浑厚伟岸的音声乐调

带着我们穿越了时代

也不禁为古人的聪慧

今人的纯正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