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曾身兼朔方、陇右、河东三镇节度使。在多年的战争中,他统辖兵力一度高达20多万。他曾经多次挽狂澜于既倒,对大唐有再造之恩。那么他又是如何数次丧失军权,成为三位皇帝的重点提防对象的呢?且听小边细细道来。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正在家中守孝。在此用人之际。他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率领朔方军5万余人讨伐叛军。
公元756年,叛军占领河北全境。郭子仪率军出井陉关,与李光弼一同击败史思明。就在河北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哥舒翰兵败潼关。唐军两路夹击叛军的战略化为泡影。
在这种危急关头,唐玄宗却执意要去四川避难。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在灵武自立为帝,是为唐肃宗。他登基后,下诏军队班师。于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5万朔方军赶回灵武。郭子仪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宰相,仍兼朔方节度使。
公元757年,郭子仪升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以兵部尚书、宰相兼朔方、陇右、河西三镇节度使。九月,郭子仪作为中军副帅,随从广平王俶(挂名兵马大元帅)率蕃、汉兵十五万收复长安、洛阳两京。战后,郭子仪因功加封司徒、代国公,余官如故,加食邑一千户。然而,高处不胜寒,位极人臣的郭子仪很快就受到了宦官鱼朝恩的陷害。
公元758年,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合力讨伐安庆绪(安禄山之子)。但是,此刻的唐肃宗刚刚遭受史思明复叛的打击,变得更加多疑,对所有的节度使都半信半疑。面临如此大战,他却派自己的心腹宦官鱼朝恩充任元帅。当然了,鱼朝恩名义上的官职是观军容宣慰使,这是唐肃宗新发明的官职。但它其实就是变相的元帅。由于鱼朝恩不懂军事,又滥用权力、擅作主张。使得九大节度使难以形成合力,最终导致唐军兵败相州。鱼朝恩却趁机把相州兵败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并唆使唐肃宗罢了郭子仪的兵权,让李光弼接替郭子仪的职务。这是郭子仪第一次失去军权,也不是最后一次。郭子仪并没有计较个人得失,依然以国家大计为重。但是其他将领就没有这样的好脾气了。他们要么拥兵自重,要么投敌,要么直接造反。
公元761年,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兵败邙山,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朔方诸军都统李国贞、河东节度使邓景山相继被杀,紧接着,唐军大将投敌叛变成风,唐帝国呈现大厦将倾之势。
唐肃宗不得不再次启用郭子仪。郭子仪果然不负众望,在斩杀数位叛乱将领后,终于力挽狂澜,让唐军回归稳定,再次保住了大唐江山。
唐代宗即位后,有拥立之功的宦官程元振担心老将难以制服,多次诬陷郭子仪,极力离间唐代宗和郭子仪之间的君臣关系。导致郭子仪被罢免副元帅之职,再次失去军权。大唐帝国的节度使们对此不免产生兔死狐悲之感,连郭子仪这样的完人都要遭受朝廷猜忌,他们还有出路吗。
公元763年,吐蕃入侵大唐,长安危在旦夕。节度使们人人自危,他们因害怕被诬陷而不赴京勤王,有些人甚至直接造反,或者勾结外族入侵大唐。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形成固然是因为节度使制度的缺陷。但是,唐肃宗、代宗父子低劣的政治手段无疑加速了节度使与朝廷的决裂。
唐代宗不得已,再次启用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辅佐雍王李适镇守咸阳。兵力薄弱的郭子仪请求增援,但是被程元振阻止。在程元振的一系列骚操作下,大唐帝国再次失去帝国都城。
公元763年,长安落入吐蕃人之手,唐军溃散。郭子仪凭借自己的威望,收拢溃兵,再次收复长安。唐代宗终于认识到郭子仪的重要性,开始重用郭子仪,贬斥郭元振。
但是,恶果已经种下,像郭子仪这样善始善终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将领要么拥兵自重,要么被逼造反,要么走向黑化的道路直接造反。比如仆固怀恩就因为备受朝廷猜忌,被逼反叛。
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引吐蕃、 回纥等共30万大军,攻打大唐。唐代宗急召郭子仪退兵,郭子仪凭借自己的威望,单骑说服回纥退兵,并率兵大破吐蕃,使唐王朝再一次转危为安。
此后的7年里,八十岁高龄的郭子仪还要像救火队长一样,哪里有需要,就冲向哪里。但是大唐已经病入骨髓,难以挽救了。
公元779年,代宗驾崩,德宗继位。郭子仪被德宗调回朝廷,明升暗降,再次失去军权。
公元781年,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此时的唐德宗再也不必担心郭子仪反叛,终于彻底相信了郭子仪的忠诚。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忠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