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字伯渊,小字桃简,他出生于北方高门士族清河崔氏,这可是中国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在社会有极高的声望,他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他的祖上很多都是当官:他的七世祖崔林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司空,曾祖崔悦在后赵朝廷担任司徒右长史,祖父崔潜在后燕朝廷担任黄门侍郎,被称为冀州神童的父亲崔宏在北魏朝廷更是做到了吏部尚书。

崔浩的母亲出身名门,是文学家卢谌的孙女。崔浩本人的老婆是太原郭氏郭逸之女,崔家主打的就是强强结合,毕竟高门士族互相联姻在当时很盛行。

崔浩从小就爱好文学,博览群书,诸子百家的知识他都有涉及;他精研经义,当时大家都无法比得上他;从小聪明的他再加上后天勤奋加持,大家公认他智谋过人,他也时常自比西汉时期的张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在位期间,崔浩先后任职给事秘书和著作郎。由于他书法很好,拓跋珪很喜欢这个年轻人,就让他跟随自己身边办事。崔宏不敢冒犯皇帝拓跋珪,但是也从来不对他谄媚阿谀。晚年的拓跋珪因为经常吃寒食散,导致他喜怒无常,身边的官员经常因为小过失就被治罪,所以大家都能躲就躲。但是崔浩却还是勤勤恳恳服侍拓跋珪身边,甚至于一整天都不回家。

明元帝拓跋嗣继位后,崔浩被任命为博士祭酒,负责为明元帝授课讲学。明元帝对阴阳术很感兴趣,他经常让崔浩占卜吉凶,崔浩多次算地很准,所以深得明元帝宠信,崔浩得以参与了当时的很多军国大事的谋划。

当时,每次皇帝带着群臣去郊外祭祀天地的时候,别人走路,崔浩和父亲却都乘坐轩轺车,身边的人都非常羡慕他们父子。

公元415年,北魏的都城平城及附近州郡由于之前好几年发生了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紧缺。基于这种情况,北魏有大臣提出迁都到邺城,但是崔浩表示:如果迁都,那么旧都这一带将会沦陷于柔然这些对手手里,就很难再收回了。最后明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年北魏收成很好,这才度过了难关,崔浩得到了皇帝的嘉奖。

公元416年,东晋刘裕出兵北伐后秦。刘裕沿着黄河西进,他派人向北魏借路。明元帝召集群臣商谈这件事,大部分大臣反对借道,应该派兵阻止刘裕北伐。崔浩则力排众议,他解释到:北魏北边有柔然不是侵扰,如果这时候再和刘裕开战,那将会面临两线作战,于北魏不利。最好是先放刘裕入关中,等刘裕和后秦斗得两败俱伤,北魏再出兵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明元帝没有听从崔浩的建议,他派大臣长孙嵩领兵在黄河北岸监视刘裕西进。刘裕进军受到这般阻挠,他就摆出“却月阵”大败北魏的三万骑兵。事后,明元帝很是后悔没有采纳崔浩的建议。果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418年,天象出现异常。明元帝询问大臣,大家都推举崔浩。崔浩引用《汉书》中记载王莽篡位之前也出现相似的天下,预测应该是刘裕代晋称帝。两年后,刘裕果然废了东晋皇帝,自立称帝,建立刘宋王朝。由于明元帝从小多病,他担心一旦自己突然倒了,他的那些儿子都还小,北魏朝廷如何维持稳定。于是,明元帝就自诩崔浩,崔浩先是安慰皇帝,后来才建议明元帝可以先立聪慧敏睿温良谦和的皇长子拓跋焘为太子,让拓跋焘开始学习处理朝政大事。

明元帝觉得很有道理,就立拓跋焘为太子,同时安排长孙嵩、奚斤、崔浩等六位精干大臣辅佐太子决断朝政。

公元422年,宋武帝刘裕去世了,明元帝想趁机出兵攻打刘宋的洛阳、虎牢、滑台三地。然而崔浩反驳说:“刘裕刚去世,我们不应该乘丧讨伐他们,不然就算成功了,也会让人觉得不光彩。北魏应该先派人去吊丧,等刘宋王朝内部出现内讧,那时候才是出兵的好机会。”

然而明元帝以刘裕趁后秦皇帝姚兴去世之际出兵灭掉了后秦为例子,坚决要出兵,于是明元帝御驾亲征。北魏夺取了滑台,随后拿下原属于刘宋的兖州、豫州等三百多里地盘,最后又回军攻占虎牢关,此次对战北魏大胜。

公元423年,明元帝去世,拓跋焘继位。由于崔浩为人比较正直,在朝中得罪了一些人,所以他们排挤崔浩,导致崔浩被下岗了,赋闲在家。但是拓跋焘是迫不得已的,每次遇到疑难,他便请崔浩入宫请教。没过多久,崔浩还是恢复了官职,参与朝政。

在北魏朝廷商议是否出兵胡夏的问题上,大部分人还是反对,唯独崔浩表示赞同。皇帝拓跋焘力排众议,通过两次征伐最终吞并了胡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崔浩的另一次高光时刻,就是支持拓跋焘出兵攻打柔然。但是,他分析到:南方刘宋是刘义隆当政,暂时威胁不大,所以应该趁机北上打击北方柔然。随后,北魏出兵大举讨伐柔然,拓跋焘根据崔浩的“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谋略,大胜柔然,柔然元气大伤,主动提出和北魏和亲。从此以后,曾经的劲敌柔然不再是北魏王朝的主要威胁。

此外,崔浩再北魏吞并北凉、平息盖吴起义、讨伐吐谷浑等军事行动中,经常贡献奇谋,为北魏统一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劳。太武帝拓跋焘对他恩宠有加,他下令以后军国大事都要事先征询崔浩的意见,才可以最终做决定。太武帝拓跋焘对崔浩的信任非同一般,崔浩可以到拓跋焘的寝宫面见,有时候拓跋焘还会亲临崔浩家中请教。

然而,月满则亏。崔浩虽然得宠,但是他在北魏灭佛行动、推行士族门阀制度等事件中,损害了一些鲜卑贵族的利益,得罪了朝中的很多权贵,再加上他平时行事有些专横,所以很多人对他心怀不满,这为他的翻车埋下了伏笔。

公元439年,拓跋焘让崔浩等人编写北魏的历史《国记》,拓跋焘特别嘱咐他们要据实编写。

其实,拓跋焘编写北魏国史,主要的目的是要给后代总结学习的。但是崔浩的两个手下闵湛、郗标为了给崔浩拍马屁,建议将《国记》刊刻在石上,然后放在公共场所供大众观看,这等馊主意崔浩竟然采纳了。果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这部《国记》应该是比较真实的北魏创业史,但是里面很多涉及皇族拓跋氏一些难以启齿的不堪历史,那些鲜卑贵族看到这些后,都非常愤怒,跑到拓跋焘哪里去告状崔浩“暴扬国恶”。拓跋焘果然大怒,他将崔浩抓起来亲自审问,崔浩还以为是因为自己受贿,以至于惶惑不能应对。最终,拓跋焘下令诛杀崔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风光一时的崔浩被关在囚车里,在押送到刑场的路上,押送的那些士兵轮流在他的头上撒尿,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史称 “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这件事,还牵连了那些参与编写的数百人,他们也被定罪杀死;更惨的是,曾经赫赫有名的清河崔氏同族,还有清河崔氏的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北魏的“国史之狱”。

崔浩虽然自诩张良,他也确实有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本事,但是他却没有张良功成身退的觉悟。所以,崔浩为北魏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却不得善终,晚年身死族灭。这悲催的结局,让人不禁想到了明代的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惨状,只不过崔浩是被曾经无比信任自己的皇帝下令的。果然是伴君如伴虎,毕竟不是每一个皇帝都像含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宽容大度,但愿“后人哀之而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