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灵魂,而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对红色遗址的实地参观和对沂蒙精神的文献考察,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无私奉献的红色精神,我们深入地了解了沂蒙红嫂感人至深的故事,感受了女性所蕴含的至柔至刚的力量,并深切地体会到了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当如何认识这厚重的精神,如何将这神圣的精神力量传承下去。而作为“踏红色足迹,寻沂蒙记忆”实践团队的队员,我很幸运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同探索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共同完成这次意义深远的实践活动。

为了实践计划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的团队事先做了很多准备,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而这一切的努力对于我们的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运转都是值得的。

岁月静好,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临沂三区九县面积非常大,为了使我们的实践内容更细致,使我们的实践结果能更深入地讲好一个红色故事,我们将实践地点缩小至具有浓厚红色底蕴的沂蒙红嫂纪念馆。而我们需要克服经费的紧张和时间的紧迫,因此去往实践地点的路程并不轻松。我的家乡是公交车站点,转换交通工具都是非常便利的事,然而在漫长的车马劳顿中,我猛然意识到世界上总是存在一些经济便捷的公交车不会直达的地方,而如今的我能够享受到这些便利也是国家经济的日益强大为我们带来的红利,是革命先烈为我们打下的美好生活的基础,同时国家正处于发展时期,仍需要无数的新时代青年接力先人的奉献火炬,为国人的美好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我们驶入沂南县,迎面而来的便是“红色”的标语、“红色”的建筑、“红色”的历史和“红色”的气韵。当日正值七一建党节,有无数的人和我们一样怀着庄严肃穆的心情来到这座红色的小村落,感受沂蒙革命老区的伟大精神,沂蒙精神就这样似乎永远也不会老,不论经过了多少个周年,人们总是会想到它,并会时时地来重温它。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当我们跨过这座“村子”的石桥,目光落到那座群雕之上时,这句话深深地击中了我。“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里有一排群雕,竭心尽力抚育战士遗孤的王换于怀里抱着婴儿,手中牵着孩童,画面有爱和谐,而在86名八路军战士后代顺利成长的背后,是作为母亲的王换于的莫大牺牲。“自己的孩子没了可以再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丧子之痛对于母亲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可王换于她的信念并没有动摇,谱写了一段令后人观之无不动摇的故事。我们流转于沂蒙红嫂纪念馆的各个展室,一遍遍地感受玻璃柜中的展品和墙上文字所记录的那段历史——那段军民相依的故事。有时我会凝视着纪念馆中的雕像,恍惚间我似乎在与过往里的英雄对视,从他们的坚毅目光中,我深深地为那段峥嵘岁月而震撼。

从红色遗址中我感受到的是历史里的沂蒙精神,是过往里的那段可歌可泣的信仰年代,而从红色遗址中的人来人往,我感受到的是沂蒙精神在时代里的身影,是沂蒙精神历经百年仍保持着的生机与活力。当日我们的采访对象很多,有来自企业的党组织成员,有在沂蒙红嫂纪念馆里默默工作数余年的保安,也有和我们一样的实践团队。最令我们惊喜的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偶遇了来自外省的大学生实践团队,他们不惧路途遥远,一路换乘来到沂南县,来到这个小村落,怀着虔诚的心来感受沂蒙老区的伟大精神。这正体现出沂蒙精神不只是属于沂蒙地区的精神,而是影响力辐射着全国的全国性精神,正如当问及作为一个外省人为什么会想要来山东临沂学习沂蒙精神时他们的回答:“沂蒙这边的红色文化非常的深厚,临沂这边驻村和红嫂的精神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巍巍沂蒙山,红色一脉传。不论经历多少岁月沧桑,充满生机的沂蒙精神总在诉说着那段无私又坚毅的奉献,而不论处于什么时代,人们总是会时时重温那段历史,感悟那种精神。不忘历史,传承好时代的接力棒,便是时代青年对弘扬沂蒙精神的最好诠释。

(通讯员)景红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