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小鹏汽车与国内最大的出行平台滴滴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一款A级智能电动汽车将作为小鹏汽车全新品牌的首款产品进入市场,预计于2024年开始量产,项目代号“MONA”。
新品牌车型将与小鹏现有品牌产品形成差异化定位,同时,滴滴将面向小鹏汽车首次开放全生态赋能,为“MONA”提供包括智能座舱、智驾及共享出行市场等多维度的强有力支撑,助力小鹏汽车在“15万级”价格区间打造爆款车型,进一步加速自动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技术在全球市场的应用及普及。
为推动双方建立长期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小鹏汽车将发行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3.25%的A类普通股,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滴滴将成为小鹏汽车的战略股东,首批股份的锁定期为24个月。
小鹏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观点认为小鹏这是当了“冤大头”,接盘了滴滴造车项目,但事实并非如此,小鹏看重的是滴滴背后的资源。
双方在协议中也提到了这一点,此次战略合作,双方还将围绕Robotaxi运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国际市场等方面进行合作。
滴滴虽然不造车,但是围绕汽车出行生态,有丰富的资源,其中任何一点单独拎出来都对小鹏助益良多,这才是小鹏汽车“接盘”滴滴造车项目背后的深意。
下面我们来逐个拆解。
在Robotaxi车型运营上,小鹏车型接入滴滴平台。小鹏汽车有自己的Robotaxi车型,融合滴滴的流量入口,增加运营效率。
扩大销量。虽然外界一直对B端销量嗤之以鼻,认为短期不可持续,而且没什么技术含量,但通过B端扩大销量在业内非常普遍,并且是最简单高效的办法。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最开始的北汽新能源,到后来的广汽埃安,以及哪吒汽车,前期都是通过B端市场输血取得不错的开局。
滴滴2022年年报显示,中国出行业务有4.11亿名年活跃用户,1900万名年活跃司机。
何小鹏说未来的竞争中,只有达到年销量达到500万规模才能活下去。
如果这些车型(司机一人一车)全部切换为小鹏与滴滴的合作车型,仅这一块市场可以说是直接给小鹏的销量打开了任督二脉。
小鹏汽车总裁顾宏地表示,“小鹏汽车10万台是对这一款车销量的预期,其实我们跟滴滴的协议里边提供的额外股权,是基于如果它的能够在它自身平台和生态体系里面能够达到年销量10万台以上才能获得更多的股份,它的激励是更高的要求。如果最后它能做到18万/年,其实就拿到最高激励股份,连续两年能做到,就是能拿到5%的总对价。”
当然,为了保证安全,滴滴肯定也不会把端口全部释放给小鹏一家企业。
顾宏地谈到了这个问题,“我觉得将来滴滴也许和其他几家也有类似的生态合作,但是我们是首家能够获得所有此类资源的整车企业。”
不仅如此,自动驾驶拼到最后就是数据之争。网约车的体量和运行时间是搜集数据最低成本高效率的办法。如果小鹏汽车接入滴滴平台,那每一台路上跑的自动驾驶运营车都是流动的数据收集器。将来都会持续加固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端的核心竞争力。
顾宏地表示,“在数据合规的前提下,我们会获得滴滴平台所必要的数据的支持来支持平台商的运营。”
这个说的比较官方,没有透露数据的归属问题,但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基于这个平台,双方的数据肯定是可以共享的,至于归属,有可能是双方还没有谈妥,不便对外透露。
在品牌营销层面,小鹏完全可以利用滴滴海量的网约车资源实现C端用户的精准触达,这相当于免费的用户线索。
金融保险服务。通过滴滴的规模体量,小鹏可以在保险公司处获得更大的资源互换。
充电设施。滴滴旗下的小桔充电平台,拥有海量充电资源,来看看官方显示的截止到2023年3的数据。
这会大幅提高小鹏汽车的补能效率,并且降低运营成本。
国际市场也是滴滴的一大优势。滴滴有多年海外市场运作经验,数据和渠道资源积累丰富,这些都可以直接赋能小鹏汽车开拓海外业务。
这时候再来看,你还觉得小鹏是冤大头吗?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小鹏和滴滴的合作会不会进入C端市场。我们将官方的一段信息摘录如下:
作为此次战略合作的核心,一款A级智能电动汽车将作为小鹏汽车全新品牌的首款产品进入市场,预计于2024年开始量产,项目代号“MONA”。新品牌车型将与小鹏现有品牌产品形成差异化定位,同时,滴滴将面向小鹏汽车首次开放全生态赋能,为“MONA”提供包括智能座舱、智驾及共享出行市场等多维度的强有力支撑,助力小鹏汽车在“15万级”价格区间打造爆款车型,进一步加速自动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技术在全球市场的应用及普及。
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些关键信息:
1、MONA是新品牌下的一款车型,而不是新品牌,新品牌的名称官方没透露。
2、MONA车型的智能座舱,智驾由滴滴提供技术支撑。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小鹏不管智驾还是座舱的技术储备都明显优于滴滴,技术的部分却由滴滴负责?
一种可能的结果是,MONA本来就是滴滴已经快完成的车型,双方合作之后,项目接着往下走,滴滴继续负责产品开发,小鹏负责生产。
顾宏地也对此给出了解释:“这次我们和滴滴的合作的核心在于他们有一个完成度非常高的准量产的A级智能电动汽车轿车车型,前期已经投入大几十亿人民币开发,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资产。同时我们还会收购与MONA相关的所有研发的测试、设备等资产,包括一些核心的人员团队也会加入小鹏。”
而且新车型的推出时间也证明了这一点,现在宣布合作,2024年推出新品,这个时间显然是此前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工作。
按照双方协议:在前期股份之后,MONA将来上市之后在滴滴体系当中的销售,如果达到一定的销售目标,比如年销量超过10万的话,小鹏会有额外的对价股权,所以说最高的股权比例可以提升到5%,如果滴滴连续两年都能达到小鹏的项目目标。
3、MONA车型会不会针对C、B端市场,采取一车两卖的思路?
何小鹏的原话是,“双方会基于全新的MONA平台会推出少数的SKU,部分SKU主要针对于整个共享出行相关的领域。其他我们认为最主要的SKU是较等级的智能驾驶。”
按照这个逻辑应该是一款车型多个配置,针对不同的市场。
4、新品牌聚焦15万价格区间,与小鹏形成明显的差异化定位。MONA之外,双方可能会开发新的车型针对C端用户。
何小鹏也谈到了这一点,会利用小鹏的扶摇架构赋能新品牌车型,包括XNGP能力。
智驾即将迎来“窗口期”
从牵手大众到接盘滴滴,小鹏的频频动作看似是自家的事情,但是作为国内自驾领域一哥,背后折射出来的更深的含义是智能驾驶即将迎来“窗口期”。
年初,何小鹏预判,2023年实现人机共驾,2026年向无人驾驶过渡。
今年随着城市NOA落地,人机共驾已经实现。按照何小鹏的设想,在2026即将到来的无人驾驶,如今算来不到两年半的时间,而一套智能驾驶系统的打造差不多是两年时间,小鹏提前布局的意图明显。
产业形态也在逐渐成熟。业内共识,要实现无人驾驶,一定要通用大模型。目前,整个智驾行业处在向大模型转型的关键当口。要实行感知,预测规划,控制都由一套通用的大模型来完成,前提是必须需要有海量的数据支撑。
此外,智驾行业迎来“窗口期”的一些基础条件都已经提前确定。高通和英伟达都分别确定了会在2025年推出2000TOPS算力芯片。
目前行业已经完成了一体化的中央域控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开发,将智驾,座舱,车身都融合在一个控制域中。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何小鹏认为,智能化会让所有汽车产生变革,A级车这个区间是没有办法避开的,所以在A级市场里面也会将智能化做一个很大的变革。
换言之,做好A级车是市场爆发的大前提。在整个行业成本下探,技术提升的时间点,小鹏认为已经到了成熟期。
大潮将至,谁会是下一个时代的弄潮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