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州圆桌 | 唤醒沉睡资源!姑苏区用绣花功夫让闲置土地破茧成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地,既是城市更新的载体,亦是区域改造的对象。然而,土地资源、特别是优质的增量土地资源,可不是信手拈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城市化进程推进到现今阶段,全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开始从大开大阖、气势如虹的增量突破,逐渐向稳健细致但又充满挑战的存量挖潜转型。在苏州全市范围内,姑苏区是最早一批直面存量挖潜挑战的板块之一。

是挑战,更是机遇。因为挑战激励创新、创新打破瓶颈。如今的姑苏区,正以高站位、强担当、实举措,全力推动闲置地块盘活利用,从而通过唤醒越来越多的“沉睡资源”,为整个片区的城市更新工作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面摸底,规划引领

昔日,以闲置地块为主的“沉睡资源”,往往因与地理或经济区位劣势、产权复杂纠葛等一系列棘手问题相联系而令人望而却步。再加上土地增量依然能够满足城市更新的基本需求,所以实事求是地说,盘活利用这些闲置地块的动力,在那些各类资源冗余度都显得相对充足的年代里,也的确比较欠缺。

但随着高质量发展向纵深推进,重量的粗放发展模式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质量并举的集约化生产方式。表现在城市更新领域,则是对土地资源的存量挖潜变得愈发举足轻重。这样的倒逼机制,最初让相关部门倍感不适。不过得益于新发展理念的确立和工作方式的与时俱进,包括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姑苏分局在内的、长期奋战在一线的诸多机构,已通过反复实践摸索到了盘活利用闲置土地的诸多门道。

人民路南路西侧和苏州市实验小学北侧的中建国际苏纶场,是一片位于南门商圈的闲置土地。由于建设方资金链不畅且债务沉重,项目南区自2007年以来一直处于“烂尾”状态。这破坏了市容市貌,拖累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我们重新梳理了苏纶场南地块的项目进展及相关症结,成功展开退地清算工作。同时坚持规划引领,努力推动地块作为住宅及科研办公用地重新挂牌出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建国际苏纶场将主打总部经济和高品质住宅小区。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姑苏分局名城保护处处长陈超君告诉圆桌观察员,今年7月7日,中建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苏州轨道公司,携手拍得这块用地。按照规划,项目将引入总部经济,配建一幢7层科研办公楼;力推186㎡、166㎡与242㎡三大户型,打造高品质住宅小区。

“该地块作为古城南入口重要展示窗口,紧邻苏州市实验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重新盘活利用后不仅打造现代品质住区,满足片区居住改善需求;同时以TOD理念高效利用现有轨道设施引入研发办公,提高土地资源价值,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陈超君说。

“闲置地块”重新“翻红”,一跃成为区域的“核心红盘”。中建国际苏纶场地块的“涅槃重生”,是姑苏区从存量资源中寻找发展增量、在盘活低效上拓展发展空间的一系列努力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为使闲置资产盘活工作更加给力、高效、有序,姑苏区陆续出台了《姑苏区促进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实施细则(试行)》、《保护区、姑苏区存量建筑盘活利用工作要点(试行)》等文件。相关细则和文件,不仅关注板块内长期未开发地块,同时也聚焦各类闲置低效建筑。圆桌观察员了解到,姑苏区已有17个存量建筑盘活利用项目入库,完成盘活利用工作的12个。通过全面梳理项目历史沿革和闲置原因,精准分析问题症结并进行分类汇总,提出了规划调整、盘活策略,逐步推动闲置低效资源焕发新生。

紧密协调,稳扎稳打

“要更好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姑苏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正是为了帮助市民们实现这个安居乐业的总目标。通过更为精细化、人性化的城市更新,姑苏区逐渐补足了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城市空间品质也因此不断得以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口袋公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出现在繁华的南新地块。

南新地块,东接养蚕里贸易市场,北抵竹辉路。因项目功能定位存在问题,地块一下便闲置了十多年。幸运的是,后来姑苏区资规、住建、民卫、沧浪街道等相关部门共同会商,重新启动了该项目。

根据规划,地块将结合竹辉路整体提升要求,打造简洁、素雅且具有古城特色的口袋公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者主要功能是向辖区常住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

从闲置多年到高效盘活,姑苏区以“绣花”、“织补”的精细功夫,积极回应了群众关切,将城市更新与功能完善和苏式宜居生活完美地融为一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1号街坊是彰显苏州生活方式的“黄金载体”。

如果说中建国际苏纶场的“翻红”意味着“盘得活”,南新地块的“重生”象征着“盘得好”,那么位于古城核心片区的41号街坊局部开发改造项目,其“蝶变”则蕴含着“盘得稳”。

2003年开始,历经开发商破产和拍卖转让的这块“黄金地皮”,始终受制于多种因素,一直无法得到有效开发。深感时不我待的姑苏区决心将历史遗留问题彻底解决,因为越拖越大、越拖越难。于是相关部门密切协调,围绕制约项目实施的重点问题和技术难点展开专题探讨,一门心思“硬骨头”。

最终批准的设计方案,恰到好处地抚慰了古城肌理。建筑普遍采用传统的“黑白灰”苏式风格,辅之以现代建筑材料,既突出传统苏州建筑的韵味与美感,又营造出温暖舒适的居住体验,把高品质的苏式生活天衣无缝地嵌入到了古城最明媚动人的底色中。

倾心服务,效率倍增

闲置地块的盘活利用,充分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同时也激发了区域发展活力。历史遗留问题的妥善解决,既能优化城市面貌,造福区域百姓,又能把闲置的、被束缚的土地资源潜能释放出来,进而助力姑苏区高质量发展。

圆桌观察员认为,要想高效盘活利用闲置地块,就得彰显服务意识,在相关制度层面上提高审批效率,强化服务保障并构筑一套“全链条”审批体系。

令人欣慰的是,姑苏区,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为每个项目都配备了专业经办团队,从立项、设计、报审和向上对接等方面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指导。针对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问题,也会及时组织专业部门集中会商,确保项目高效有序推进。”陈超君说。

比如位于宝带西路南侧、太湖西路西侧的沧浪新城15号地块,2011年被拿下后就没能组织动工。依法收回后,姑苏区以商住混合用地重新挂牌出让。后者直接填补了沧浪新城板块十年来住宅供应的空白。相关企业拍下后,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姑苏分局不到20天即公布了规划公示图。令人惊叹的“姑苏区新速度”,再度跃然纸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市资规局姑苏分局的高效服务赢得了企业的好评。

圆桌观察员了解到,今年姑苏区2、3批次共出让5宗住宅用地,均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在全市同批次、同类型项目审批时效的比拼中,名列前茅。

主动指导、提前服务,用地审批和方案审查并联推进,由此极大缩短了审批时间。值得一提的是,姑苏区也并非一味图快,其过程往往建立在统筹考虑重新上市地块周边的风貌、业态、功能等因素并明确地块开发利用方向之上。

用科学高效的手段唤醒更多的优质“沉睡资源”,是挖掘姑苏区高质量发展潜能的关键。未来,寸土寸金的姑苏区,要全力突破“卡脖子”环节,扎实有序地处理历史遗留地块,挪开一块块制约区域更新与城市发展的“绊脚石”,最大限度地彰显每一寸土地、每一栋楼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高质量的城市更新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