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迅是我认识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每次到上海都要见面,彼此很熟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他父亲结识的还要早,是在九十年代,但那时我年轻,开始喜欢老相机,每到上海总要去卖老相机的信托商店看一下。一些喜欢相机的人围在柜台前,听着他父亲给大家讲德国相机,周围一圈人,说的上海话,我大多听不懂的。

有人告诉我这个人叫朱侠峰,是美国相机收藏协会的会员,当年中国大陆唯一的收藏家,他见识广、懂得多,很早就是收藏相机大家,大家尊重他,有机会就向他讨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八、九十年代,国内相机收藏开始兴起,但是资料少、见识更少,所以也喜欢在一起探讨,而朱先生不吝赐教,成为很多晚辈的良师益友。

后来朱宗迅告诉我,父亲是教师,懂英文,早年就喜欢摄影和收藏相机,是上海最早收藏相机的人,父亲病故后留给他大约300台老相机,至今还在他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曾在北京探访过胡浩先生,胡先生的父亲也喜欢拍摄和相机,英文极好,早年也收藏了一些相机,他们两个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胡先生的父亲在1962年送他一台柯达“矮脚鸡”,他一直玩到现在。而朱宗迅的父亲,在他结婚的时候,送了他们一台柯达雷丁纳3C作为礼物,至今他和老伴也依然珍藏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有机会把他们约在一起,会有很多话题和故事,太相似的两个相机收藏人。

但所不同的是朱宗迅兄早年并不喜欢摄影,也不收藏相机,他说他小时候住淮海路,周边有很多寄卖店,常常是母亲做好了饭菜,要他跑去喊爸爸吃饭,而爸爸这时正在寄卖店被人围着讲相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家里有三个孩子,他是最小的,最后他到了黑龙江的兵团下乡了。2017年我在黑龙江自驾,看到了大片机械化作业的稻田,就发了朋友圈,他看到了,打电话给我:“我在虎林下乡五年,没有吃过一顿大米饭,而今上海到处都是卖黑龙江大米啊……”

朱宗迅说他后来回到上海,最早是在弄堂里的小工厂,只有十几元工资,是没有能力或者兴趣收藏相机的,直到八十年代末美国人丹尼斯来家拜访他父亲,才让他对相机收藏,或者说对国产相机重新认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丹尼斯在八十年代来到北京做访问学者,他发现了中国相机,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到处搜寻中国照相机和拜访照相机厂,后来他写了一本书《中国和人民共和国照相机》,这本书九十年代发表后,对宣传中国相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可惜是英文版,而国内知道的人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这本书里,提到了两位中国相机收藏家,一位是天津的程建国先生,另外就是朱宗迅的父亲朱侠峰,他说他来上海拜访朱侠峰,朱老先生到弄堂口接他到家里。

丹尼斯来到朱家,一方面同朱侠峰先生交流相机收藏,了解中国照相机,另外把一部英文版的相机收藏目录借给朱老先生,这可是宝物啊!当年国内哪有这样完整的资料,里面不仅有各种照相机的介绍资料,还有收藏价格,太难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丹尼斯答应只借“三天”,其实也是给足了时间,姐姐拿到单位复印了一份。而朱宗迅翻看这本目录发现了有中国产的上海58-2和上海58-2相机,上面的收藏价格是200美金,太惊喜和意想不到了。

丹尼斯在上海期间也购买了很多上海产的老相机,他用的是外汇券,后来带回美国了,而当时他的书虽然还没有出版,但这一讯息被朱宗迅捕捉到了,原来国产相机这么值钱啊?

原来以为没人要国产相机,在国际上这么值钱啊,他给我看当年上海58-2在信托店的卖出价格,便宜的二、三十元,贵的也就七、八十元,丹尼斯这是送“财富”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父亲告诉他,上海58-1产量更少,收藏价值更高,于是他跑的寄卖店,用210元买了一台上海58-1相机,这也是他买的第一台收藏相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买相机之前,他曾玩过一段时间老手表,手里存了不少,而这时手表也开始增值了,为了买相机,他开始卖收藏的手表,要不然他是没有钱支撑大量买老相机的。

很快他把寄卖店的国产相机买差不多了,有人告诉他地摊上更便宜,于是他开始转场到藏宝楼和城隍庙等旧货市场,每个星期六早上的三、四点,打着手电去逛。去晚了,好东西就被人买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九十年代开始逛地摊,到前几年搬家到郊外止,差不多三十年时间,他没有停止这一爱好,每个星期都要起大早、逛地摊,不仅淘到了大量的国产老相机,也不乏珍品和稀有相机。

我同朱宗迅兄相识也有二十年,那时就知道他是“地摊王”,每个星期六早早起来,甚至有两次我在上海时,他逛完地摊后,来酒店请我去吃早点,而包里总会有些新买的相机让我惊异,这辛苦值得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他大量的买入,却不卖或者很少卖出,只进不出啊。

他收藏的上海58-1和58-2不仅有各种版本,甚至多的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台。这让很多人难以理解,要这么多做什么呢?真的这么喜欢吗?我也曾想,如果有一天他把手里的58-1或58-2都卖出,会不会造成这两款相机市场价格下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十几年前就想看看他的相机,但他总是说东西都是挤压着、摞放着,有的塞在床底下,有的在各种柜子和纸箱里,没有整理,他自己也头疼。

而这一次为了让我看,特意找出来一些,摆在柜子里,但还有很多在纸箱里堆放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不仅有大量的上海58-1、58-2,他还收藏有几台上海双反的试制品,甚至是孤品,太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东风相机也是非常的新,难得品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58-3,他有多台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紫金山相机,他甚至还有几台没有标牌、刻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他还收藏很多带有“德国制”的民国时期进口的行货相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最难的是这台蔡司“万吨水压机”,也是“德国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说还有很多有意思和少见的国产摄影器材没有翻找出来,我看到的只是一少部分。

他说当年想收藏国产相机,主要是看到了丹尼斯借给他父亲的那本相机收藏目录,觉得当时国内没有人玩,太便宜了,他是“捡宝”,然而当他真的开始搜买这些老相机后,完全是喜欢和热爱了,甚至比他父亲还要痴迷,而买到的每一台相机,又不舍得卖掉,像孩子一样啊!

其实我们有多少人是同样原因爱上国产相机的,甚至最初简单的动机,最后成了终生无法摆脱的情缘,从中找到了乐趣,也找到了自己文化着眼点,但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宗迅老师说,他现在住郊外,距离市区远了,也就不能像以往一样再去地摊掏东西,他开始整理自己的收藏,但东西多,反倒难点大啊,比如上海58-2的款式和种类也太多了,他研究了几个月,还是不断有新的发现,结果这乐趣也成了苦恼,哈哈。

朱宗迅老师的家里堆满了东西,甚至卧室也摆了不少相机,而他老伴并没有太多的怨言,这太难得了,都说夫唱妇随才是好夫妻,但如果把家里摆满了旧物依然豁达和理解,这才是大度和真爱,平凡的日子里,拥有不平凡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宗迅就是靠退休金生活的普通人,他的藏品虽然很多,但却没有花太贵的价钱购买,都是早年靠勤奋和眼光不同,而捡漏来的,靠的是日积月累,靠的是三十年的热爱与孜孜不断。他也是普通人玩相机收藏的代表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趣的是朱宗迅老师虽然也70岁了,但因为他父亲在相机圈子里的影响太大了,是“老朱”,而他在上海的相机收藏界,至今依然被称为“小朱”,这可能是相机收藏圈子里年纪最大“小字辈”,他永远也“老”不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探访朱宗迅,感觉快乐有趣和感概,估计相机收藏界,没有比他捡漏更多的人,这除了他三十多年坚持的地摊淘宝,也有上海这座都市的与众不同,是真的有宝贝,有货啊!

与时俱进,朱宗迅抓到了这个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