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文物记录了我们祖先的信仰和悲欢,一有机会总赶去看望,隔着外国博物馆的厚玻璃,长久凝视,百般叮咛。
——余秋雨

近期,一条文物拟人化逃离大英博物馆踏上万里归家路的小短剧火爆了全网,只因与网友的一个约定,短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就推掉了所有商单,漂洋过海远赴英国,历时三个月,向所有期待文物回归的同胞们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逃出大英博物馆》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却也是我们都不愿去面对的沉痛现实,那就是:

中国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宫,而在大英博物馆。

确切地说,应该叫大英赃物馆。

大英博物馆有多少从中国抢来的文物?

2023年5月28日,大英博物馆筹备了五年的大型展览《晚清百态》正式开展,300多件珍稀文物隔着百年沧桑的时光再度惊艳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绪帝儿时穿过的龙袍、《南京条约》原件、做工精美的清朝服饰、康有为的亲笔书法……它们一起组成了一本十九世纪中国立体面貌的百科全书,将晚晴的社会百态重新拼凑在世人眼前。

前去看展的外国人无一不惊呼震撼,唯有中国同胞们,与这一件件展品相顾无言,泪盈于睫。

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想要翻开那沉痛的一页:那是被鸦片掏空精气神的晚清政府,是圆明园三日不曾熄灭的大火,是被付之一炬的畅春园、清漪园,是被明码标价去恶物超所值的莫高窟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段屈辱的岁月中,它们被强盗们以各种屈辱的姿态带离故土,一路飘洋过海,散落到世界各地。

回家,成了既不可望也不可及的奢望。

而这些,仅仅只是中国文物在大英博物馆所呈现的冰山一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统计:北京故宫馆藏文物约180万件,而全球47个国家,两百多座博物馆中,存放着大约167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

而更让人悲哀的是,流落在私人手中的中国文物数量是它的10倍。

这个数字,相当于世界上多出了九座故宫。

而在这中间,大英博物馆以收藏两万三千多件文物稳居世界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数量榜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大英博物馆公布的数量,但事实上,被困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数量早就超过了二十万件,它们几乎横跨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囊括了书画、玉器、刻本、雕塑等等多个艺术种类。

大英博物馆33号展厅,这里陈列的无一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馆的入口处有这样一段话:

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广泛最持久的文明。他们的语言在近4000年的时间里,以同样的方式说和写,他们辽阔的国家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统一文化。

相信很多人和小编一样,看到这句话后,心底是浓浓的自豪,是啊,这就是延续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印在血脉之中的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在看到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藏品后,心中又是说不清的悲伤和愤怒,国内博物馆缺失的那一部分,我们竟然只能买票去别的国家才能看到。

那些文物们呢,明明同胞就在眼前,可彼此之间就像是隔了万水千山,对双方来说,那都是山海不可平的无力和悲哀。

大英博物馆的藏品都是怎么来的

网上有这样一个梗:这世上有三件事不可以问,女人的体重、男人的薪水以及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从何而来。

因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上所有拥有着灿烂文明国家的文物,而它们都是被掠夺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唐摩《女史箴图》和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石雕以及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它们本有自己的家,可现在它们无一不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如果你想看希腊石雕,千万不要去帕特农神庙,因为那里早已被破坏的一片狼藉,那些见证着希腊城邦兴衰的精美石雕早已消失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所有流浪在外的文物一样,它们都被搬到了大英博物馆,日复一日地为掠夺它们的强盗创造价值。

们亲眼见证了那场由殖民扩张带来的灾难。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上至先秦下至唐宋元明清的150万件文物被掠夺,之后,他们又在这里纵火焚烧,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都不曾熄灭,附近的清漪园、畅春园全部被付之一炬,300多名宫女太监葬身火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场世界罕见的暴行,法国作家雨果给出了总结: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夏宫(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就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华文化瑰宝再度迎来浩劫。

中国历史上最全面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这些强盗的眼中,就只是一块可以修筑防御工事甚至是垫马槽铺路的砖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乐大典》全书分为22877卷,每页都用皮具分装了11095册,可等到后人收拾残局时,只清理出了仅剩的64册。

即便今天,有的强盗国家因为中国国力日盛,归还了部分《永乐大典》的残卷,可这些数量加起来也不过370册,与当初的11095册相差甚远。

还有大英博物馆所谓的镇馆之宝《女史箴图》,也是被英国的一名上尉据为己有带到了伦敦,但他根本不知道这幅画所蕴含的价值,最后只以25英镑的价格将其转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可是有着千年历史,凝聚了我们老祖宗顶级审美的《女史箴图》!

然而在强盗的世界里,25英镑就是它的价值。

而在北京被肆意掠夺之时,尘封千年的藏经洞也出现在了世人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后将其层层上报给了地方官员,甚至冒着杀头的风险给慈禧写了奏章,但那个时候的北京城已经乱成了一锅粥,谁会顾得上搭理一个道士呢?

于是,七年后,来敦煌探险的斯坦因仅用了40块马蹄银,就带走了整整29箱的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坦因离开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又踏足了这片土地,以600两银子拿走了一万多件的敦煌文书。

紧接着,俄、德等国像是嗅到了金钱的气息一般纷至沓来,五万多件敦煌文物最后只剩下了不到一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西方,斯坦因被推举成了保护敦煌文物的英雄,可对于中国来说,这是永远都不能抹去的屈辱,这一页的历史上写着大大的六个字:

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文物的异国漂泊史

没有一位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只有亲眼看到那些陈列在展物架上的文物,才能切身体会压在心底的悲哀和愤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我们不应该指责大英博物馆,反而应该感谢他们帮我们保存这些文物。”

伴随着血与火的抢劫被美化成保护,当真是讽刺至极。

我们的文物,真的得到应有的保护了吗?

还记得《逃出大英博物馆》中小玉壶出场时脏兮兮的模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玉壶的狼狈,也是所有被裸展的文物的狼狈。

它们没有玻璃展柜,谁见了它们都可以上前伸手触摸。雕塑手指被折断、精美的瓷器碎成一片这种事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演。

大英博物馆95号展厅中收藏了1700余件中国瓷器,元代青花瓷瓶大维德花瓶,北宋的乾隆御题汝窑青釉碗、南宋的官窑长颈瓶、定窑荷花叶纹瓷盆;明永乐青花蔷薇花纹报月瓶;建窑黒釉兔毫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它们,仅仅是众多文物中幸存下来的那一批,它们的诸多同伴,早已在飘洋过海的途中粉身碎骨,不见踪影。

独留下它们被人简单粗暴的以颜色归类,挤在同一个玻璃柜中,为了展览而展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为了偷运出去,被强力切割的巨型壁画,龙纹琉璃墙壁上的裂痕清晰可见,它们也曾是中国寺庙屋脊的装饰,可现在,它们只能被拼凑在一起,无声诉说着当年的遭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传千年的《女史箴图》更是历经磨难,被转手到大英博物馆之后,工作人员竟然将对待日本屏风画的方法照搬了过来,生生将这幅无价之宝切割成了几块,后人在画上的题注也被当作边角料一并裁掉。

《女史箴图》是绢本画,最经不起的就是无厘头的切割,因为一旦被切割,画作的断口处就会迅速开裂掉粉,造成永久性损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不是邱锦仙老师及其团队夜以继日,用二十五倍显微镜一笔笔修复,那么今天,我们都不再有机会与这幅稀世画作见面。

《女史箴图》是幸运的,它等到了邱锦仙老师,可其它的绢本画作,直到消失都没有等到自己的修复师。

我们今天看到了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上百件被损坏的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大英博物馆保护文物不过是一块试图掩盖他们强盗行径的遮羞布而已。

文物何时才能回家?

没有流浪在外的孩子是不想家的,文物亦是如此,它们植根于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离开了这片土壤之后,它们就只是孤苦无依的游魂,唯有回到故土,灵魂才能得到安宁。

可这归家之路,遥遥无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 年,英国考古学家皮特·阿凯在座谈会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文物是否应该归还中国?

这问题一经抛出,就遭到了英国人的强烈反对,理由就是当他们抢劫中国的那一刻,这些文物就与大英帝国产生了联系,所以,大英博物馆有权保存它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一位中国记者也同样问了附近的英国大学生这一问题,但令人愤怒的是,这些人一致给出了不应该归还的答案。

甚至还有一位英国女学生这样回答:

文物是全人类的财富,英国有能力也有资格拥有和保护这些文物,它们不一定要在中国,当然也没必要还给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前首相卡梅伦也曾发言:

一旦你开口答应还一件文物,那么大英博物馆将很快变空,关门大吉。

所以他们不是在向世界展示灿烂的文化,而是在炫耀曾经日不落帝国的辉煌,炫耀自己的侵略成果。

而我们只能默默祈愿,希望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们早日跨越山海,踏上回家的路。

我们彼此都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参考资料:

《中国文物学概论》——李晓东

《国宝档案——流失海外的国宝》——央视纪录片(2014年)

中国国家地理——《从“藏经洞”到“斯坦因密室” 》

——《 “消失”的国宝,都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