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市用心用情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小绿桶改善大民生

上午7点半,在莱山区黄海城市花园,不少上班的居民一手拎着公文包,一手拎着小绿桶,将“小绿桶”放到楼下置桶架上,不一会儿,保洁员就来将垃圾收走,然后将擦洗干净且经过消毒的“小绿桶”重新放回置桶架上。

对居民来说,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最直观的变化,是小区环境卫生的改善。莱山区绿色家园居民王学英告诉记者:“原来小区都是放置垃圾桶,方便是方便,但天热的时候味道大,还有不少蚊虫。”实行小绿桶“定点投放”模式后,几年下来,养成习惯了,居民都能自觉自愿分类倒垃圾,居住环境也清爽多了。

我市紧盯“关键小事”不放松,垃圾分类给烟台社区面貌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今年,莱山区、黄渤海新区、高新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小绿桶”模式,并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域覆盖,实现生活垃圾100%分类处理。

——烟台市区1157个居民小区已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小区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0%以上。大多数居民已养成自觉分类习惯。

——生活垃圾末端资源化处理能力稳步提升。全市现已建成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0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实现了100%,实现了生活垃圾“零填埋”。2022年,全市全年焚烧处理生活垃圾218万吨,全年垃圾焚烧发电量约7.1亿度,根据生活垃圾的燃烧值换算,相当于节省了23.45万吨标准煤,节省了44万立方米土地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分类凸显大格局

垃圾分类,小事不小,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为引导烟台市区90万户家庭、300多万市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按照上级部署,我市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

科技创新引领,让烟台的垃圾分类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实现“软着陆”。在市区不少居民区,垃圾分类投放屋实现智能化,这里加装了智能感应摄像头和语音提醒系统,通过远程监督、实时对讲、语音提醒等功能引导居民更好地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相关部门可对小区垃圾的投放情况进行实时查看,做到及时发现、高效处置。

垃圾分类“新时尚”,也离不开制度创新的引导。芝罘区翡翠社区的季阿姨告诉记者:“投入回收物就能获得个人账户积分,换肥皂、卫生纸、洗发水等生活用品。大家积极参与废弃物循环利用,非常有成就感。”

目前,烟台市城市管理局通过“1+3”工作法,即“建立1支垃圾分类指导志愿队伍,聚焦打通全渠道宣传、打造沉浸式体验、开展家庭走访评选3项工作发力”,指导各区组建起3100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和志愿者队伍,通过开设“烟台生活垃圾分类咨询台”、上线垃圾分类小程序以及垃圾分类科普体验屋,服务、宣传受众近300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今年由国家住建部发起的全国首届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垃圾分类齐点亮”活动中,烟台市在全国297个地级市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