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快服三人行-习正念
正念,正事,正气,【快服三人行】与三正同行

1

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镜子,是看似寻常却又充满神秘的物品。

除了反射出镜子前的物体,镜子是否还隐藏着更深刻的功能或智慧?

《墨子》中有句话: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於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初唐,李世民进一步阐释了镜子的智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从古至今,镜子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此来传递深刻的道理。

因此,小习在这里也将介绍一个镜子的故事,和读者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

2

2

我们知道,一面平整的镜子,能如实地反映镜子前的物体。

李世民正是以魏征为镜,来知晓并改正自身的过失。

但是,小习并不打算从这方面出发,而是选择镜子的另一个特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镜子能如实地反映镜子前的物体,也只能反映镜子前的物体,它本身没有任何内容。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站在镜子前,镜子里会出现这个人的形象。

当他走开,镜子里不会留下关于他的任何痕迹。

其中的道理,庄子有句话说得很明白: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高人的内心好像镜子一样,照过的不留执念,未照的不主动迎接,与物相应而不入于心中,所以他能超越万物而无所损伤。

后来,佛家出现了一个词语,也蕴藏着这个道理,它就是“大圆镜智”。

圆镜智被唐代高僧慧能(亦作“惠能”)归作佛的“四智”之一,可如实映现一切法,是洞照一切的清净真智。

“大圆镜智性清净”,它是清净没有污染的本性。

有关佛教的大圆镜智,我们可以结合慧能的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故事来理解,也即慧能与神秀的禅修之争。

为争得禅宗六祖的位置,神秀作了一段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相应地,慧能也写了一段偈语来回应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结果我们都知道,慧能成为了禅宗六祖。

在这个故事中,慧能所作的偈语就体现了大圆镜智的内涵。

心中本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人心就像一面镜子,怎会被经过的事物留下痕迹!

3

3

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被过去的事物绊住手脚,就难以分神应对新事物。

大圆镜智能让我们始终以最客观的态度、最饱满的精神、最充足的时间来迎接朝阳升起。

然而,慧能偈语中的境界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甚至,大多数人也没能做到神秀的偈语。

因此,我们不要想着一步就能让自己达到大圆镜智,更应该按照神秀说的,“时时勤拂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常自我审视,检查自己的本心被什么东西掩盖、污染了,并去除它们,才能做到不惹尘埃。

只有慢慢养成了拭去尘埃的习惯,才能在尘埃落在本心上之前,避开它们。

要获得大圆镜智,要先学会让自己成为一面镜子。

要成为一面镜子,就要不念过往,学会断舍离。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不要让它消极地影响我们的现在及未来。

一件事有开始,就要有结束。

我们必须给每一件事设定一个结束的标志。

当这个标志出现了,就让这件事彻底终止。

无论它结果如何,都将它从日程表上去除,并放下对它的一切牵挂。

旧事情有结束,才能让新的事情更好地开始。

如果镜子能保留所映射事物的形象,那么,它映射的事物越多,就会越混乱,最终让镜子失去作为镜子的功能。

只有“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才能完美照出每一个新事物的形象。

4

4

人们常说,婴儿像一张白纸。

白纸能被涂抹上任意色彩,也就拥有无限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镜子也有相似的特质,它能照出无限多的形象。

相对于白纸来说,色彩能在纸上留下难以消除的痕迹,而外在事物的影像却无法在镜子上留下任何痕迹。

因此,比起白纸,我们更应该让自己成为一面照万物而不留痕的镜子。

我们能够映射万事万物,但万事万物对我们的本心没有丝毫损害。

我们不会忘记过去,但不会被过去牵绊。

我们知道,正如普希金说的: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