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手中握着的智能手机,其计算能力比上世纪60年代全国唯一的、速度为每秒万次的电子计算机J501快上百万倍。而当年,这台J501的95%运行时间都被优先用于原子弹设计的计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你是否曾想过,是谁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凭令人震惊的计算能力,推动了中国核科技的发展?他就是——于敏,被誉为“国产专家一号”的科学巨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功勋》中,展现了于敏院士年轻时那令人惊叹的计算能力:仅凭声音,就能判断出J501电子计算机的故障。他拥有的,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对科技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敏院士的敏锐和坚持,使他在科研路上越走越稳。有一次,他在阅读美国权威杂志《现代物理评论》时,发现了一项数据——氖氖反应截面高达15巴。对此,他持有疑问,坚决要重新计算这个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当时的科研环境艰苦,他却在办公室里熬了一整夜,最后得出结论:所有氢核反应的距面,绝对不可能超过五巴。事实证明,于敏的坚持是对的。他的这种科学精神,赢得了所有与他共事过的人的敬佩。

于敏院士是一位十分特殊的科学家。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出国留学的人。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成就。在强手如林的北京大学毕业时,他的成绩位列物理系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没有出国留学,也没有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全凭自身的努力和智慧,他的研究成果使国在氢弹的研制上拥有了世界领先的速度。一把尺子,一块黑板,这就是中国氢弹的起点。

于敏院士常常深夜还在像山一样积压的稿纸中进行演算,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持续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他不仅成功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实际方案,更独创了震惊世界的“于敏构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敏构型”是如今仍然属于世界最高机密级别的一项技术。这种氢弹构型,使中国在氢弹研制上拥有了世界第一的速度。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三个月,苏联用了六年三个月,英国用了四年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六个月,而我国仅用了两年八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常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但于敏院士却一直婉拒。他坚信,个人的荣耀并不重要,真正的成就是让祖国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