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照相机厂生产的“上海”和“海鸥”相机,曾经占据中国相机产业的大半壁江山,是我国照相机工业的骄傲。然而很遗憾,在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危机和不景气,最终在本世纪初逐渐完成了使命,退出了照相机生产领域,成为很多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我2023年8月到上海,请“海鸥之家”相机收藏馆马正康先生联系,对海鸥照相机厂的三位老员工进行了一次访谈,地点在海鸥之家相机收藏馆,参加人员有:施锡鑫、杨明虎和李东晨

1、施锡鑫

施锡鑫先生今年82岁,他1968年来到上海照相机二厂从事技术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同施先生认识也差不多有20年了,我们都习惯叫他施工。施工对海鸥相机非常了解,所以大家有了什么问题,都会想起问问施工,二十年来他同国产相机收藏人士一直走得很近。

我2020年应马正康先生之邀到上海,祖忠人老师曾在文联组织一个小型的联谊会,那一天施工也来了,我们差不多有十年未见面了,后来他没有吃饭就走了,他对我说年纪大了,很久不在外面吃饭,他又嘱咐我“你在外面跑也要多注意身体,不是小伙子了,特别是要少喝酒。”

马正康老师对我说,施工对他的“海鸥之家”相机收藏馆帮助很大,提供了很多东西和资料,另外对于他的一些问题也是详细解答,这些对于他编撰《海鸥大观》(即将出版)一书,有很大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工能应邀参加访谈,我特别高兴,就让他主要主要讲讲红旗和东风的事。他告诉我他参与了红旗20相机的研发和生产,也参加了1978年红旗20和东风相机收尾时的总结和研讨。

施工说当年开发红旗-20相机,是上级下达的政治任务,上照二厂并没有精神准备,只由新华社提供了一套徕卡M3相机(三个头),其实防止最难的还不是相机的机械部分,而是光学部分,当年上海普通光学玻璃达不到质量要求,镜头的设计研发是非常困难的。

他说当年任务下达到厂里,困难还是很大的,马上组织人员研制,挑选了最优秀的设计人员和技工组成几个小组,分别分担不同任务,紧锣密鼓的开始研发,其实困难还是很大的,主要是人才与精密设备得缺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鸥厂的很多技术工人早年都是街头修钟表或者挑担做手工的,1958年上照厂成立后被招工入厂,他们后来成为了技术骨干,先后生产出上海58-1、58-2,以及海鸥201、202、203相机,也就是他们后来生产出红旗20和东风20相机。

施工说:“最后红旗20相机镜头的光学玻璃,是由上海新沪玻璃厂和有色玻璃厂联合研发攻关,生产出“镧”玻璃,用于研磨红旗相机镜头的镜片,质量通过德国传递函数光学仪器测试仪器测试,而实拍也不错,可以与徕卡镜头媲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问起红旗相机的成本与研发经费(上照二厂负担),他说这个没有具体数字与具体统计过,因为任务是上级下达,只给了一套徕卡样机,但做研发资料还不够,又通过外贸口买了一些徕卡相机作为研究。
而当年研发人员的工资成本与材料成本,都是上照二厂统一算,没有另外的单独计算过,但是成本是很高的,如果完全算进去,会远远高于后来红旗20相机的销售价格的。

但是红旗和东风相机的研制成功,确实让上海照相机厂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也为当年的政治服务,现在成为了相机收藏家的珍品,是当年研制人员所没有想到的,他们把国产相机研发推上了顶峰,今天回看,非常的感慨和难忘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锡鑫先生2002年从海鸥公司退休。

2、杨明虎

杨明虎先生今年73岁,他于1968年初中毕业,被分配到了上海照相机厂,从事喷漆工作。
我和杨先生是2020年在海鸥之家相机收藏馆认识的,他当时带着小孙女过来帮忙,马正康给我介绍说“杨总也是上海市劳动模范,他对我建这个相机博物馆馆帮助很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先生戴着很厚的眼镜,完全是知识分子样子,但他说退休前是“上海海鸥照相机精饰有限公司”总经理,一直有些不解,同海鸥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总算明白了。

杨先生说他进厂被分配到了喷漆车间做喷漆学徒工,开始他是有情绪的,工作又脏又累,还对身体有害,思想上有疙瘩,但很快他心态就自我调整了,开始“干一行爱一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他认真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喷漆的各个工序要领,做的也不比师傅差了,而这一阶段,国内很多兄弟相机厂上马,都来上海学习,他师傅干脆把外厂带徒任务交给他。

结果他学徒才二年多就做起师傅,带了来自苏州、杭州、哈尔滨等很多相机厂的学生,被人喊着“师傅”,成为车间的生产与技术骨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他争取到上业余工大机会,获得“电子专业”毕业证,又有机会去北京清华大学进修两年,回来后年纪轻轻就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和部门技术负责人。

这一时期他结合所学知识,做了很多的技术攻关和设备改造工作,特别是设计了数控刻字机用“EPROM”信息码存贮装置,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家的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八十年代海鸥厂引进日本美能达X-300相机生产线时,他作为中方谈判代表之一,在喷漆关键技术引进上,坚持最新最先进理念,要引进先进设备,开始日方想用老设备替代,被他坚决否定,日方后来妥协,同意卖给先进技术设备。

但好事多磨,最后由于涉及“巴统”协议,日方不能向中国出口。经过各方不断努力,“SOFT. BOY”喷漆机械手设备也就成了首次进入社会主义国家的先例。后来海鸥相机的漆面技术一直是国内最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进入改革时期,上照总厂也几次改制,他先后担任喷漆与电镀车间合并后的车间主任,再后来上照总厂划小核算单位,他又成为了“海照表面精饰厂”独立法人。而“上海海鸥照相机精饰有限公司”成立,使上照总厂涉及技术工艺设备引进的约四分之三部分划归“精饰”管理,叫他“杨总”,名符其实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明虎是上海市劳动模范,在2010年退休,后来又留任两年,2012年从海鸥公司离职。

3、李东晨

李东晨今年62岁。1978年位于市区的上海照相机厂合并搬迁到了松江,成立上海照相机总厂。他也在这一年进入该厂技校,学习机械专业,两年后分配到动力科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和李东晨在2020年就相识了,这几年我每次到上海,都要“约酒”。他祖籍山东,有着北方汉子的豪爽与大度,为人也是非常热情。他说,有一次在海鸥之家约酒后,乘地铁酩酊大醉睡至终点,最后绕路打的回家,我那次回酒店也吐了。

李东晨说他是松江人,当年能进入到照相机厂不仅觉得运气和兴奋,也是非常让人羡慕的,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企业名气,当时都是松江最好的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动力科工作了近十年后,因企业筹办《海鸥报》,他调到宣传科,担任该报编辑。

他说自己没有什么好讲的,也没有生产与销售的经历。然而也正是这一岗位变动,才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筹稿,他常常去生产一线,从压铸,冲压,光学,镜头,电镀,油漆,装配等部门找素材,但做的都是默默无闻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办报及企业宣传的需要,他又端起了照相机,并为企业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海鸥报》为海鸥公司内部信息与资讯的传递窗口,而这份报纸,现在也是研究海鸥相机文化与历史的重要依据,他的资料贡献是很大的。

这个时候,每有相机、镜头试制产品问世,技术科就拿到他那里试拍。像海鸥DF-300W,50/1.4标头,18-24变焦,28广角、35-135变焦镜等,他都试用过,并撰写用户报告。

由于他做办公室工作,掌握着海鸥厂的很多资讯与史料,后来很多上海照相机厂的历史资料是他编纂的,对于上海照相机厂的历史与发展过程帮助很大。很多部门最后都使用他提供海鸥厂史料。

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宣传科副科长,党委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还负责董事会工作,还曾担任过上海海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李东晨见证了海鸥的辉煌与衰落全过程。

由于他做办公室工作,掌握着海鸥厂的很多资讯与史料,后来很多上海照相机总厂的历史资料是他编纂的,对于上海照相机总厂的历史与发展过程研究帮助很大。

2022年上海筹建华山263老字号品牌馆。有关部门找到他,希望他提供展览实物和资料,结果他不仅提供书面资料,还和杨明虎两人自费购买了一些老相机,用作实物展品布展。这个展览我也看了,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表达对海鸥的敬意和惋惜。

而他也是喜欢收藏老相机的人,最近他买了一台上海58-1型,这次也带来让施工给鉴别一下。他告诉我,上海照相机工业的发展是从上海58-1相机开始的,后来虽然生产很多名机,其它可以不收藏,但这台“元老”照相机必须拥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海鸥情怀,无法割舍啊!

李东晨2009年从海鸥公司离职,并没有等到最后的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