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稼丰认识比较晚,2021年10月我同上海华侨摄影收藏家协会到北京交流,参加五棵松秋季二手相机交易会,在京沪相机收藏家联谊会上结识他的。

后来上海相机收藏家分成两小队探秘北京收藏家,一部分去路万江老师家,另一部分去了王稼丰家里。我则去了古典相机收藏家路万江老师家。

后来听去王稼丰家的人说,他收藏了很多附件,特别是徕卡相机的附件很多,也很有成就,让大家开眼了。

我挺遗憾不能两全,路老师的古典相机收藏研究让我开眼,而王稼丰收藏相机附件也是别门另类,也让我好奇和想了解。

近年来相机收藏文化走向了多样化,不再是以前那种收藏相机凭数量、比价格、看名贵上,而是走向了专题与趣味,还有相机镜头的研究与不同的发现上了。

而沈阳的好朋友丁竞杰几次同我提到稼丰,说他是文化型的相机收藏人,特别喜欢徕卡附件,他有不少徕卡的东西都卖给了稼丰,他说:“稼丰很内行,是做研究的,你们该认识一下”。

8月29日北京采访完袁伟后,稼丰来接我,直接安排他家门口的酒店,第二天一早又来接我,沈铭老师同时也到了,我们一起同稼丰聊一个上午,直到一点半离开,我赶火车。

稼丰说他是2008年就开始收藏相机,而且在sy916上也几次买过东西,这倒让我未曾想到啊。在我的印象里他年纪不大,收藏相机的历史也不会太长啊。
他说1984年出生,读初中就开始接触相机,他父亲喜欢拍照,家里有几台国产相机,海鸥4B和华夏821相机等,后来又买了两台宝丽徕相机,但读书任务重,他只是把玩拍摄几次,没有过多涉猎。
他后来考入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书法报》工作。2008年因为考研来到北京,在文物行业工作,对文物艺术品的收藏非常了解,但喜欢的文物都太贵,无法收入囊中。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喜欢上了胶片摄影和老相机。

他说买的第一台相机是俄罗斯相机是“Zenit E”,公交车坐很久到李立军老师家里取的,李立军老师还给他配了滤镜和近摄圈,而他在李立军老师家也看到了很多俄罗斯相机以及其他相机,并对螺口相机产生兴趣。
他就开始收藏俄罗斯的M42口相机,接下来是东德、西德的螺口相机和镜头,慢慢的也买了很多。当年买42口相机,一是品种比较丰富,有好多品牌与国家生产,配套的镜头也多,另外就是M42口机身与镜头都不贵,很容易就买不少,在收藏上很快就有成就感,而且能在这里找到共性与不同。

再后来就是买苏联的旁轴,Fed、Zorki、Kiev,再玩到Leica和Contax早期相机。

买的相机多了,他开始研究相机了,买了四十多本英语和德语的专业书籍,同时对相机的发展史、文化史与收藏史产生兴趣,相机也是越买越多了。
但他是冷静的,研究和把玩相机的同时,先是仔细的通读了各种著作,到学术数据库上检索各种资料,把照相机的演变与各个时期技术特点搞清楚,这样他在收藏上就不盲从与不知所措了。他把学术史的方法用到了相机的收藏和研究上。

比如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照相机进入了“快”的时代,从快门速度的快,到大光圈镜头产生的快,再到感光胶片的提高的快,到装片方式、过片方式的快,而最后小型便携的135相机徕卡的问世,也是应运而生的。由于他对于相机发展史的准确把握,在收藏与研究上也更加注重学术性,注重相机发展过程中的理性与变性。

沈铭老师说他这是用学术方法来统筹和收藏研究相机文化啊。

其实稼丰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学者,他在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有一个职务,今年有一本明代书画题跋、一本明代书法理论的书要出版,一本叫作《中国书法接受史》的书也开始了写作计划。

他所涉猎的范围还是很广,知识面非常丰富,到他家探访,除了谈相机、谈收藏,还会了解很多中国古代文学史、艺术史的知识,还有文物。他现在主要有两个公司,一个是传统艺术方面的,一个是书法教育方面的,并卓有成就,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都说相机收藏人与收藏圈变老了,面临后继乏人,但我今年的走访中就有好几位收藏人是80后,除了北京的王稼丰,还有淄博的韦海涛,丽水的吴红呈、吴风雨,甚至开封的白钰珑还是90后,他们的兴起,带动了相机收藏文化的新的走向,也与老一辈又很大的差别。他们更注重文化与专题,特别是收藏文化挖掘也更深。

稼丰把他收藏的相机附件拿给我看,这些附件一部分我是熟悉的,早年做sy916接触很多徕卡老相机,这些附件过手也不少,只是没有过多研究或考虑过它的用途与设计理念。

稼丰不断的给我们往外拿,主要的他会讲解,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相机附件,其实蕴含着徕卡相机的文化理念和实用技巧。稼丰说,用分型分期的方法,用历时和共时的方法,对这些附件进行研究,能够发现相机发展史的内在线索。

徕卡品牌是文化,它的出世与存在,一直都是被徕卡人认真对待,不仅仅是它生产的相机还有大量的附件系统,这些东西现在已经成了收藏者搜求的爱物。

当然了这些徕卡附件这几年已经疯涨了,有的早期镜头盖就需要1-3千元,早期遮光罩也是好几千元,而这个锥锤完整带包装,已经超过4000元,甚至比徕卡39口机身都贵了。

除了徕卡系列,他还收藏了很多康泰克斯的附件,几乎是完整的一大套。
他把这些康泰克斯附件摆在小桌子上,很快摆满了。

稼丰说他还有很多收藏,有些堆在柜子里,有些被朋友借展了,但这些就够我们看一上午和中午,不断的惊喜与惊奇,而他的相机收藏理论和一些想法,与众不同,也给人启发和思索。
年轻的相机收藏家,他们走的是自己的路,更多是文化兴趣与不同角度,追求的是所以然和与众不同。

我今年以来采访了很多相机收藏人,有些人藏品与收藏理念让人大开眼界和耳目一新。当下的摄影收藏,与早期单纯以相机为主的方式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再注重拥有的数量多少与品种多寡,而是侧重于相机文化和收藏细节,这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过去只要是相机就会被重视与爱惜,而现在不同了,很多相机在一些人眼里成了工业垃圾,不仅失去了实用功能,也失去了保存与拥有品位价值。

但从收藏人士的角度讲,摄影与相机文化依然存在,依然有把玩与研究价值,而一些高品位相机的身价甚至与奢侈品一样,慢慢的升值,成为了独特收藏品类,这几年徕卡和德系相机的升值,就是这样。

而收藏徕卡附件热也随着徕卡热而呈现,也水涨船高了,成为新的收藏节点。
我注意到,这几年王稼丰与张一开始协助沈铭老师做相机收藏文化活动,不仅积极参与,也承担了很多工作,他们年轻有朝气,又有文化(两人都是北京大学研究生),这对相机收藏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大有好处,也带来了新的气象。

相机收藏,后继有人,值得我们高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