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应壤塘县委宣传部和壤塘县摄影家协会邀请,我和闫明苑、刘建强、刘培庚一行4人开车前往壤塘,参加壤塘县“喜迎建州70周年,踔厉奋发新征程”2023年壤巴拉节系列民俗活动。

7月的都江堰天气闷热,坐在家里都像蒸桑拿一样。25日,天灰蒙蒙的就像是要下雨,我们从都汶高速玉堂收费站进入都汶高速,向壤塘进发。同车好友、摄影师刘培庚对我们说:“别看现在像要下雨啦,过了映秀就不一样了,那就是一片蓝天白云的景象啰”,培庚是土生土长的阿坝州人,退休前一直在马尔康工作,算是一个阿坝通了,他的话我们相信。

汽车沿着317国道一路向前,车过漩口进映秀,果然就是蓝天白云,艳阳高照的景象。中午我们在观音桥吃午饭的时候,就明显地感觉到天气真的凉爽了。吃过午饭,我们继续驾车向壤塘前进。

车在317线疾驶,在接近壤塘边界时,我们远远地就看见路边上停着一辆越野车,越野车旁摆着茶桌和椅子,壤塘县摄影家协会主席付长勇和摄影师尹建已在这里等我们了。公路边清澈见底的河水和树荫使这里的风清凉而带着大自然的醇香。付长勇主席以藏民族最庄重的礼节为我们献上哈达,邀请我们一起品茶。

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河边草地上开着五颜六色的小花,我们坐在河边品着香茶,吹着山野的清风,这氛围令人十分惬意。我们一边喝茶,付长勇主席一边向我们介绍起了壤塘,他说:苏老师,你们知不知道“壤塘”这两个字的意思?我答:真不知道。他说:壤塘的“壤”是藏语的音译,其实就是山前面有一个平坝,而“坝”在藏语里就是“塘”的意思,“壤塘”便由此而得名,壤塘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财神的坝子”。

我们品着香茶听着付长勇主席介绍壤塘的历史和典故,当他介绍到悬天藏寨的时候,我说:付主席,我们很想到悬天藏寨上面去看看。他说没问题,我们现在就去。

悬天藏寨,在壤塘县吾依乡东南的修卡村,坐北朝南,海拔3450米,建在杜柯河西岸的山上,依山临崖,在杜柯河谷的绝壁山顶,听说这儿原来是中杜柯阿须(阿树)土官官寨的所在地,远远看去寨子好像悬在绝壁半空之上,所以被称为“悬天藏寨”。

我们没有走新修的村通公路,而是选择从徒峭的山路往上攀登,付主席在前面引路,我们4人居中,尹建兄弟殿后。随着山势的增高,我们的呼吸也越来越急促,今天我们才背着几十斤的照相器材都这么吃力,可想我们的先民们修筑这寨子该是何等的艰辛,此时我们由衷地感叹着我们的先民的智慧和勇气。

在海拨近3000米的地方,我们实在累的不行了,赶紧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从这个地方看修卡藏寨,那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寨子依山而建,山崖的高处是一片草地和镶嵌在这片草地的森林,山崖下是蜿蜒的河流和肥沃的农田,寨子上接蓝天,下临深渊,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休息片刻后,我们进入寨子,高耸的碉楼是石头垒砌而成四边形建筑,碉楼内用木板隔成3层,底层用于饲养牛羊和堆放杂物,二层是火园儿(火堂)、寝室,三层是经堂,顶层是晒台,各层之间用独木梯相连,通高一般10米左右。碉楼外形简朴,碉基结实,壁面光滑平整,冬暖夏凉,坚固耐用。

据说这个寨子是公元1771年修建的,当时是中杜柯的阿须(阿树)土官为了防御绰斯甲土司修建的关卡。

我们一路欣赏着藏寨的神奇和雄伟,不知不觉中已近黄昏,在付主席的催促下赶紧下山去壤塘县城。

第二天,我们到南木且湿地采风,只见蓝天白云下,青青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此时正是草地夏季轮放的时候,藏民闲置的干打垒房子镶嵌在草地上构成了一幅最美的图画。

据介绍南木且湿地有82834公顷,跨越上壤塘乡与中壤塘乡,东北连接着马尔康县和阿坝县,西南以迪曲沟、玉青卡为界,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为南木且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一方净土。

夜幕降临,壤巴拉汉子王东、唐先辉、付长勇搭起帐篷,点亮马灯,支起条桌.桌上摆着壤塘的烈酒、酸奶和马茶,帐篷外的草地上石头垒起的土灶里燃烧着用晒干的牛粪作燃料的熊熊大火,灶上的锅里煮着牦牛肉。太阳的余辉洒在草地上,把青青的草地染成一片金色,远处一个彪悍的壤巴拉汉子骑着白色的骏马,赶着暮归的牦牛朝太阳落山的地方走去。

天渐渐地黑了,煮好的血肠和牦牛肉端进帐篷,肉香和酒香直入鼻腔,激起我们的食欲。王东用刀割下一坨递给我,接过牛肉我端起盛满烈酒的土碗,“谢谢,谢谢您们,让我们亲身感受了壤塘的风土人情,领略了壤塘美丽的自然风光,来,干!”酒至半酣,我们跳起锅庄,唱起祝酒歌,静静地南木且草地,安详宁静,只有我们的歌声随着风儿飘向远方。

几天的采风中,我们感受过格桑花怒放的南木达赛马场上的激情,也领略了壤巴拉千人锅庄的雄壮气势。壤塘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和古香古色的建筑群使我们赞叹不已。棒托寺喇嘛塔和石经,茸木达始建于元代(公元1528年)的寺庙,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据唐先辉介绍,棒托寺塔群在历史上与西藏的降扎寺、甘孜的色达寺塔群齐名,并称为藏区三大塔群。

在壤塘,我们看见藏式民居除了傲立山脊的“悬天藏寨”,还有许多“从泥巴里长出来的房屋”。沿则曲河去中壤塘的路上,您就会看到这些别样的房屋,远远望去它们仿佛是从泥巴里长出来的一样,褐色的墙壁,有着泥巴的颜色,皲裂的墙缝,仿佛就是干旱下的田园。走进房屋,您仿佛就走进了土地的芬芳。石片垒砌的墙壁,再抺上一层厚厚的泥巴,这就给墙壁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壤巴拉汉子王东告诉我,这样的粉饰能使整个寨子一个颜色,既可美化房屋,又不显杂乱,既可保护外墙,抵御寒冷,又可使房屋经久不倒。看着这些简朴自然的装饰,我们不得不佩服当地先民的智慧和顺应大自然的理念。

几天的采风,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壤塘这个多元地理环境下藏、羌、回、汉等民族的相互结合,是赋予壤塘特有的多元民俗文化璀璨的根基。她丰富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原生态的藏式民居,使人们对这方净土滋生出别样的情愫。

告别了壤塘,告别了王东、付长勇…但是我们对壤塘美丽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深深的眷恋着。

我爱阿坝,我爱壤巴拉塘

作者简介

苏卫星,男,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县)人,都江堰市青年摄影家协会理事,都江堰市玉垒诗歌学会理事,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岁月都江堰》《玉垒岁月》编辑。其作品“青城武术”“成都双遗马拉松纪实”“从都江堰走出的体育英才”“铁骨柔肠话武术”等在《四川体育文化》《走向世界的都江堰》《古堰华彩》《岁月的记忆》《岁月都江堰》等刊物中刊出。摄影作品“灌县古城”2018年被中国邮政印制成纪念邮票在全球发行,纪实、风光等摄影作品散见于中央、省、成都市和都江堰市媒体。

作者电话:1367802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