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7日讯(通讯员 黄世民)她是邵阳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邵阳市二中”)的一名思政课老师,也是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外思政课的专家教师,还是邵阳市君子兰政协委员工作室专家团成员、邵阳市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

从思政课出发,她教书育人,为学生的思想品质筑牢根基;她触类旁通,兼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创文专干,为学校争得了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示范学校、邵阳市文明标兵学校、邵阳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众多荣誉;她身正为范,时刻以思政标杆要求自己,获得湖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邵阳市最美志愿者、邵阳市教育系统最美德育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她就是禹晓玲,一名从思政课走向大思政教育的教师

“最美志愿者”的由来

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两度袭击邵阳,禹晓玲两次加入志愿者队伍。每天从疫情防控一线回来,卸下防护服的她顾不上疲倦,打起精神为学生录制网课视频。

疫情过后,禹晓玲被评选为邵阳市“最美志愿者”。

谈起当志愿者的初衷,禹晓玲心心念念的是自己思政课教师的身份:“平时我站在讲台上给学生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情怀。危急时刻,我要言行一致,让学生明白,如何践行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禹晓玲把“身教”看得比“言传”更重要。为了“践其道”,不管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她总是力争传播正能量,用行动去影响学生的心灵。

小丽(化名)是个学习基础好、性格内敛的优秀孩子。很小的时候,母亲和父亲离婚后离开了家,而父亲出去打工,把她交给爷爷奶奶抚养。

有一次,禹晓玲发现小丽连续几天没来学校上课,于是前往她家了解情况。知道小丽家庭情况不好,但禹晓玲没想到这个家竟然到了家徒四壁的程度。“禹老师,我特别爱上学,可是我们家太穷了,我想出去打工赚钱。”小丽的话让禹晓玲泛起心酸,小丽只有17岁,高中还没读完,如何撑起家里的经济重担?即便靠打工,也只能挣到微薄的薪水,解决不了家庭贫困的根本问题。

看到小丽无助的眼神,禹晓玲给她讲起了海伦·凯勒的故事。“海伦一岁半失明,随后又双耳失聪,但她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盲文、拼写单词、表达自己,20岁的时候考进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如果她在命运面前自暴自弃,默认自己只是一个可怜的残疾人,那这个世界上就少了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人物了。”禹晓玲语重心长地叮嘱:“要想彻底改变家里的贫穷,就必须坚持完成学业,知识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这天,直到小丽打消了出去打工的念头,禹晓玲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学校。

为了减少小丽经济上的顾虑,禹晓玲不仅为她申请减免学费,还辅导她学习,资助她的日常开销,常常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工资给小丽买学习资料。在女孩子爱美的年纪,小丽买不起衣服,禹晓玲就让小丽和自己共享衣柜。最终,小丽考上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她给禹晓玲的短信里说:“禹老师,我是一个失去妈妈的孩子。您给了我无数的关心和疼爱,您就是我的亲妈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政课教师是工程师中的工程师,不仅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还肩负‘修身塑心铸魂’的重任。”禹晓玲说。

受欢迎的思政课

“大禹姐的思政课,班上同学没有不喜欢的!”“上了一门需要抢座的课,去晚了只能坐后排。”“大禹姐的课从来不点名,但是学生一个都不少。”

思政课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讲大道理、照本宣科。但在邵阳市二中学生的心里,禹晓玲的思政课格外有意思。“思政课不仅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要跳出呆板的授课形式,要气氛浓、形式潮、内容活,让学生真正爱上它。”在专业领域,禹晓玲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思政育人“秘籍”。

作为学生科副科长,禹晓玲还着眼于学生“关心什么”“需要什么”“解决什么”,将思想价值引领与评奖评优、困难生资助、综合评价等深度融合。

小刘(化名)的妈妈一提到儿子就直摇脑袋,“不跟父母交流,一问就说学习忙,一张嘴就是‘郁闷’‘烦’……”。因为夫妻俩在外打工,小刘进入高中后无人管教、沉迷网络,已经多次被发现在课堂上玩手机。

为了纠正小刘的不良习惯,禹晓玲和他的班主任为他制订了“个人学习计划表”。说是学习计划表,但内容大多与行为习惯有关——

“早上6点30之前要起床。”“每节课后,想出一个问题问老师。”“回家后要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报告平安。”看上去不难,但难在坚持。针对这些计划的实施情况,小刘每半个月向班主任汇报一次,每月向禹晓玲汇报一次,双方还签了保证书。

说来也奇怪,这些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小刘。为了早起,他晚上不能熬夜打游戏;因为和父母交流变多,亲子关系慢慢走向正常;每堂课为了找到问题,不得不认真听讲。渐渐地,小刘的关注点从游戏转移到学习上。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内的一所211大学。

在邵阳市二中,禹晓玲一边创新思政课的形式,一边延伸思政育人的范围,但她觉得还不够,“从学科的角度来说,思政课也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设计、教学内涵、教学方式。”在禹晓玲看来,学校亟需一个强有力的“思政智囊团”。

经过一年半的整合,一个拥有13名成员(5名思政老师、3名语文老师、2名心理学老师、1名历史老师、1名美术老师和1名信息技术老师)的“大思政团队”在邵阳市二中落地。

2022年5月31日,邵阳学院和邵阳市二中举行了第二场“同上一堂思政课”系列活动。禹晓玲作为这场活动的执教老师,对团队成员提出了要求: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要思考思政教育的精准性和及时性。

那堂公开课,“邵二大思政团队”成员全体上阵。课后,团队成员对照二中思政课堂教学“四讲法”,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复盘:一是“照着讲”,照着教材基本观点和中央精神讲,突出政治性;二是“对着讲”,回应学生的思想问题要“解渴”,突出针对性;三是“活着讲”,以故事讲好道理,突出吸引性;四是“引着讲”,课堂互动要共鸣,突出主体性……

运用学科团队力量,“邵二大思政团队”详细研究了思政课“切入点难”的困扰,不少老师通过这样的探讨和训练,对如何上好思政课,又有了新认识。

新身份与新课题

2021年,在国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倡导下,禹晓玲受聘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外思政课专家。如何引领更多的人融入时代潮流,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禹晓玲的新课题。

在禹晓玲看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难点在于解决一体化备课。

因为时间地点、授课人群等实际问题,一体化备课很难落地落实,更难实现常态化开展。为此,禹晓玲召集“邵二大思政团队”开展头脑风暴。大家各抒己见,群策群力。

“首先要建立联动机制。”在讨论中大家发现,想要联动大中小一体化备课,仅依靠几位思政教师是无法实现的。它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术机构的支持,成立专门的组织来统筹实施,才能有效调动各方面资源,提高备课实效。

说干就干,禹晓玲立即向学校领导提议,成立由邵阳市教科院指导、邵阳学院协助的邵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有效激发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参与热情。

而这一提议,得到市里领导的积极支持。仅仅1个月,就成立了“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网络团队。来自邵阳学院、邵阳市二中、邵阳市七中等多所学校的思政教师依托网络联盟,集中组织讲座,网上讨论课例,分享授课视频。

“火车头”造好了,还需要拉动车头的长期动能。

事实上,联动备课很难实现大面积讨论,且少数人的备课成果,也不能代替集体备课。该如何协调呢?

禹晓玲带领团队成员一起,联系邵阳学院的领导和专家,制订了相应的备课方案。一方面,甄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和教学能手,组建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的核心成员团队,组建备课小组,集中讨论和实施备课活动,研制思政主题课例;另一方面,通过组建微信群、QQ群组或豆瓣兴趣小组,将更多的思政教师拉进来,组织大家实时观看备课过程,参与备课讨论,表达自己对于课程优化的意见建议。

年轻的马海娇老师,就是依托这样的思政联盟和备课机制成长起来的代表。

“刚入职一个学期,禹老师就鼓励我参加市里举办的市直学校思政课教学竞赛。”马海娇仍记得当时忐忑的心情,由于参赛者是现场抽签决定教学片段,一些老教师都不敢说十拿九稳,更不要说她这样的年轻教师了。

于是,禹晓玲带领“大思政团队”成员,组织网络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的专家和教师,一起组成了指导马海娇参赛的最强“教练团”。凭借集体智慧,充分调动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资源,为马海娇设计课堂;集结不同学校和学段的教师,通过微信群、QQ群等网络社交工具,实现错时空的研讨;磨课阶段,全体成员各抒己见,再有针对性地取舍优劣授课环节,形成一个既融合集体智慧,又能发挥马海娇个人特长的典型课例。

最终,马海娇在这场教学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虽然名次不高,但对于初出茅庐的她来说,这是一次专业上的飞跃。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次跨学校、跨学段的联盟备课,提升的是整个邵阳市思政教育的档次。”禹晓玲表示,这项重要课题有了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