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军迷和小编一样,很少有机会见到实物版的大件装备,照片里的兵器因为没有对比有时候还略显卡哇伊。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找些带有参照系的美图,免得大家被美图蒙蔽了双眼。
大飞机与重型战斗机
过去20年,我国在飞机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俱乐部先后有几位会员加入,比如这位重量级选手运-20,自疫情爆发运送医疗队开始,越来越多出现在公众视野。四发的运-20是战略运输机,当然属于大飞机的范畴,但它仍不是大飞机的天花板,除了已经作古的安-225,量产的美国C-5与苏联安-124最大起飞重量都在400吨上下,最大载重也有100吨以上,不管是载重还是货舱容积,它俩都具备运载主战坦克的实力,不像机身较窄的伊尔-76,运输T-72还得拆除裙板,也不像欧村的希望空中客车A-400,运载更轻的美洲狮步兵战车也得拆除附加装甲。
毫无疑问,安-225是现有运输机的天花板。安-225机身长84米、翼展88.4米,虽然受到平流层发射巨型双身飞机和大力神号水上飞机的挑战,安-225高达640吨的最大起飞重量仍是地表最强运输机。2014年尼日利亚反恐形势危急,紧急向多个国家采购军火,2015年1月,尼日利亚向捷克购买4辆T-72A主战坦克,为了尽快将坦克运到战场,尼日利亚租用了乌克兰的安-225,该机从捷克直接装载4辆战斗全重41吨的坦克直飞尼日利亚。遗憾的是苏联解体前安-225成品只完成了1架,建造何其艰难,毁坏却何其容易。
20俱乐部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歼-20,歼-20是第四代隐身战斗机,也是双发重型战斗机。重型战斗机是天空的王者,大国空军优先装备的对象,小国空军选购轻型战斗机往往是囊中羞涩。英法等欧洲国家喜欢中型战斗机,也是基于任务需要和航空工业实力,特别是发动机的综合考量。当然,中型战斗机搭配先进的武器和电子设备也能具备相当强的战斗力,在国际市场上也混得风生水起。
对于战斗机来讲,挂载就是战斗力,对空作战时携带12枚空空导弹显然比6枚更有底气。战斗机能挂多少枚空空导弹,既取决于飞机,也取决于导弹的大小。其实空空导弹并不小,即使是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三个人举起来也十分费力,于是美军才有托举响尾蛇比赛,每个参赛队伍由3人组成。格斗弹尚且如此,中距弹岂不是庞然大物?小编观察,非也!弹长3.65米是当前中距弹的主流,AIM-120、流星、R-77等都是如此;法国米卡为了兼容中距弹与格斗弹,长度更是只有3.1米,几乎与IRIS-T近距空空导弹等长。
但从图中可以看出,为了实现100千米以上的射程(新款已经超过150千米),中距弹非常粗壮。弹径不同,重量也会增加很多,AIM-120D重约300斤,R-77重350斤,老兵R-27ER/ET(增程型)更是重达700斤,以至于体态娇小的米格-29只能携带个头稍小的R-27R/T基本型。航母上一直有人工为飞机挂弹的练习科目,可能他们觉得危急关头,人工比机器靠谱,图中可见人工搬运、挂载数百斤的中距弹绝非易事,突然有些同情地勤,抱来抱去真是“弹弹的忧伤”。
超视距空战中,中型甚至轻型战机也能挂载中距弹一战,但想要携带射程更远、个头更大的远程空空导弹,轻型战机恐怕难以胜任。不仅是空战,重型战斗机也是重要的空中平台,美俄中三国基于三代重歼F-15、苏-27、歼-11衍生出的F-15E、苏-30、歼-16多用途战斗机是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的中坚,就连米格-31截击机也被选为匕首空射高超音速导弹的载机,释放着余热。重型战斗机机身长度一般在20米上下,翼展13-15米,最大起飞重量超过30吨,这一数据相较于二战时期的大飞机B-17“空中堡垒”轰炸机也在伯仲之间,B-17机长只有22.7米,翼展略宽,最大载弹量只有8吨,逊于F-15E,这就是时代和技术的进步。
海军舰艇与武器
过去几百年,海洋是大国角力的主要场所,海权标志着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受到空军的强力挑战,海军在大国兵种中依然具有独特的地位,在美国人的调侃中海军依然是“一等人”,这点从军费占比也能佐证。美国海军的代表是大型航母,不管是尼米兹级还是福特级,站在船坞底部仰望船头,一种压迫感扑面而来。福特号的螺旋桨直径6.4米,也就是2层楼高度,重量更是超过30吨,4个5叶螺旋桨一起转动,才能驱动“移动机场”达到30节(约合55.5公里/小时)的航行速度。
大国海军最有威慑力的武器当属潜射弹道导弹。冷战中,美苏双方展开了核武竞赛,作为战略目标,导弹阵地自然成为敌方关注的重点,能够在第一轮核打击中幸存并展开第二轮反击成为核武竞争的关键,从这点来看,隐藏在大洋深处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优势明显。
为了提升弹道导弹核潜艇性能,各国在设计时一方面尽量把导弹压扁,如美国三叉戟导弹8枚分导弹头环绕第三级发动机布置,虽然导弹直径有所增大,长度却缩短了近2米;另一方面就是增加潜艇耐压壳体直径,尽量把导弹彻底装进肚子里。美英上一代俄亥俄级、前卫级潜艇耐压壳体直径都为12.8米(42英尺),下一代哥伦比亚级、无畏级略微增大至13.1米(43英尺),法国凯旋级也超过12米。
相比于西方潜艇,苏联德尔塔IV型潜艇耐压壳体直径只有9.4米,配属的SS-N-23轻舟(R-29RM)液体潜射弹道导弹在长度控制也不尽如人意,发射筒伸出耐压壳体,形成巨大的龟背,对潜艇水下航行控制噪音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增加被敌方声呐发现的概率。巨大的艇体需要较深的水域来潜伏,除了巴伦支海附近科拉半岛的潜艇基地群,苏联在远东勘察加半岛还有一座著名的潜艇基地维柳钦斯克,这里的好处是大陆架很短,潜艇出海不久即可抵达深水区潜伏。
洲际弹道导弹有如此威力,对空防御的对象自然不再局限于飞机,在诸兵种作战一盘棋的背景下,导弹防御系统不再是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或国土防空军一家的专利,海军凭借着舰载大功率远程相控阵雷达和超远程防空导弹也加入其中,作战的空域从高空延展至太空。具备如此性能的导弹如标准-3BlockⅡA舰载反导拦截弹,采用高速动能战斗部(High Velocity Kinetic Warhead),最大射程超过1200千米,最小作战高度70千米,最大射高超过500千米,末段拦截速度超过14马赫,力争在太空将敌方洲际弹道导弹摧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标准-3BlockⅡA采用三级助推器,弹长6.55米,发射重量达到了1.5吨,图为2023年阿联酋阿布扎比防务展上雷神公司的展台,它和标准-6导弹并肩矗立,大家可以脑补一下MK-41垂直发射装置中64枚导弹立在一起是什么样的状态。和逆天性能匹配的是逆天的价格,2019年美国向日本出售了73枚该型导弹,售价总计32.95亿美元,单价超过4500万美元,是爱国者3反导拦截弹价格的10倍,几乎相当于一架轻型三代战斗机的价格。还在纠结军舰垂直发射单元数量的朋友应该释怀,考虑到导弹价格如此昂贵,即便是有200个发射单元,一艘大驱又能分到多少枚导弹?不客气地讲,战时一艘军舰被击沉前能够将64个发射单元携带的导弹全部射出就算完成了任务。
坦克装甲车辆
汽车里面“小钢炮”往往动力突出、操控优秀,车辆体积过大必然影响机动。放眼世界,新一代装甲车辆都有重型化的趋势,即便是灵活机动的轮式装甲车也不例外。毕竟军队规模越来越小,职业军人的生命越来越宝贵,装甲车辆的战斗力和防护力都要有所增强,才能维持同等战力。轮式装甲车的标杆德国拳师犬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趋势,与60吨级的M1A2主战坦克摆在一起丝不落下风,同样是拉着一车人,“战地小面包”比7座商务霸气多了。
尽管很大很重,这些装甲车往往还具备一定的浮渡能力,到水里不但不沉底,还能靠螺旋桨或喷水推进。有一些专为两栖作战而生的车辆体积更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充足的储备浮力,笨拙的同时也带来了别的好处,那就是能装,美国AAV7装甲车一次可以运送2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外加车组乘员3人,如果不运人,还可以运4吨多物资。为了控制重量,两栖战车装甲都很薄,有的采用铝合金装甲,也就是能抵挡重机枪、最多小口径机关炮直射,说是“薄皮大馅饺子”也不为过,所以在登陆作战中来自军舰、空中的火力压制至关重要,精准拔点加上掌握制空权才能掩护两栖作战部队顺利抢滩登陆。(作者:北冰洋的阿库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