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美国双休制就成为了一种新常态。对于工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好处。但是却有人胡言乱语,表示:“中国人的双休是靠美国人争取的!”

虽然由于工业化程度更早,美国先开始双休制,但是说中国的双休靠美国,无疑是荒谬。然而,却有一些不知真相的人,相信了这番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双休制的形成

工人们每周五天辛苦劳作,然后迎来了美好的周末,可以尽情休闲娱乐,放松身心,迎接新的一周。这种制度改变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就这样,美国的双休制成了一种珍贵的社会成果,让工人们不再只是为了生计而奔波。为此人们还设立了五一劳动节,以纪念那个年代中为工人革命辛勤付出的人们

最开始,工人们不停的劳动,但是收获却很少,甚至每天都要超过12个小时进行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双休是这些劳动者们争取下来的,并不是美国独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中国的《劳动法》

经过一系列研究和调研,1995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劳动法》。

这部法律明确规定了每周工作40小时,每天工作8小时,同时明确规定了双休制,即每周休息两天,其中一个休息日为星期六,另一个休息日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星期日和星期一之间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法律的实施,对于中国的劳动制度和社会结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双休制的推行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休闲娱乐以及家庭生活,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同时,也促进了消费和服务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人们不必围绕着工厂周边那些娱乐休闲设施团团转了。

简而言之,中国的双休制是在社会发展和劳动法律法规调整的背景下制定的,远早于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政策虽好,执行是否会出问题?

中国双休日制度的最早倡导者是胡平,当时他担任国家科委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关于五天工作制的设想最初是他向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提出的建议。

在1979年,胡平在国家科委政策研究室工作期间,多次出国考察,访问了许多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使得这些国家每周的工时通常都不超过40小时。当时全球有100多个国家采用了五天工作制,甚至在最贫穷的44个国家中,也有近28个国家采用了这一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86年5月开始,国科委主任宋健着手进行了五天工作制的可行性研究。课题组最终形成了研究报告,提出了推行五天工作制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政策落实改变社会,学生竟有意外之喜

在邓小平的指示下,中央部门开始思考对工作时间制度进行改革。

但是,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起初,宋健同志预计这一改革可能在一两年内实现。然而,1989年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导致该项工作被搁置了数年。

直到邓小平同志进行南巡讲话后,这一议题才被重新提上议程。

终于在1995年3月2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发布了规定,从1995年5月1日起实行每周工作40小时的工时制度,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双休日工作制。

这项决定的主要内容如下:

将第三条修改为:“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将第五条修改为:“因工作性质或生产特点限制,无法实行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标准工时制度的,可以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采取其他工作和休息安排。”

将第九条修改为:“本规定自1995年5月1日起生效。遇到困难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可以适当延期执行。但事业单位最晚在1996年1月1日前执行,企业最晚在1997年5月1日前执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一些地方开始实行大小周制度,即一周休息一天,下一周休息两天,交替执行。最终,这一制度演变成了如今的双休日制度。作为学生,在那段时光里,确实感到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