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脾虚人丑”,脾虚的人一般面色暗黄或苍白无血色、黑眼圈重,眼袋大、有口臭、身体消瘦或湿重虚胖总犯困乏力、浮肿等等。

孟余堂/中医食疗/健脾祛湿/祛湿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余堂/中医食疗/健脾祛湿/祛湿气

不难想象这样的状态身材走样、下垂皮肤没光泽发黄、整个人没有精气神所以,脾虚人丑真的不是随便乱说的!特别是女人,脾虚的女人老得更快!吃再多的补品,用再好的化妆品都没用因此,若你身上已经出现上述丑态的时候说明你要重视调理脾胃了。

健脾的重要性: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命之源,负责把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消化吸收,营养输送到全身,脾胃虚弱,气血生化的速度减弱。而且脾虚的人身体容易湿气重。

健脾生活小贴士

1、坚持吃早餐

上午9点到11点是脾经运化时间,长时间不吃饭,没有食物给脾胃运化,时间长了,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容易脾胃虚

2、饭吃七分饱

日常吃饭细嚼慢咽,吃到七分饱停筷,有助于肠胃功能的正常运转

3、睡前揉腹

晚上睡前仰卧在床上,以肚脐为原点,顺时针30圈,逆时针30圈轻柔的按摩肚子,可以帮助我们将胃里的浊气排出,帮助肠胃消化,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4:穴位养脾:多按血海、三阴交、阴陵泉三穴。是养脾的黄金组合。

血海穴: 血海六属足太阴脾经,它位于大腿前区,底内侧端上2寸,大腿内侧肌隆起处,在股骨内上踝上缘。

三阴交: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它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三阴”其实是指足部的三条阴经

阴陵穴: 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它位于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除了健脾之外,排湿也是调理脾虚的重中之重。身体无法利用、却又无发排泄的水,就是湿气,表现为犯困、脸上出油多、经常浑身乏力、不想动、更多的是脾胃虚且湿气重,湿气在脾胃里面,无法排出来。

祛湿气的生活建议

1、少吃滋生湿气的牛奶和性寒的水果,吃太多脾胃难以消化,如果想吃可以把水果蒸熟实用。

2:多晒太阳,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多出去晒晒太阳,帮助祛除寒湿,升发阳气。

3:多泡脚,睡前用艾叶或者花椒煮水去泡脚,可以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气和寒气,泡到额头微微出汗即可。

还有一味中医食疗方,是少有的能在温和有效的前提下,健脾祛湿两手抓,我之前脾胃虚弱,稍微吃的多一点,胃就发胀难以消化,为此困扰已久,吃了很多健脾祛湿的药效果也微乎其微,后来翻医书偶然找到了一味健脾祛湿的好方子。

此方自唐代流传至今,传承千年。其原方出自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世誉为“食疗鼻祖”的孟诜(shen)所著的医药专著《必效方》。经孟诜开创的膳食养身堂号“孟余堂”传承至今,已入选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原文如下:

此方自唐代流传至今,传承千年。其原方出自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世誉为“食疗鼻祖”的孟诜(shen)所著的医药专著《必效方》。经孟诜开创的膳食养身堂号“孟余堂”传承至今,已入选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原文如下:治湿邪驱下,重浊黏滞,或四肢酸凉,面色不华,精力不济,食欲不振,口腻不渴,便溏胸闷,好怒烦躁。取蒲公英、甘草、茯苓、人参各四两,山药、阿胶各三两,玉竹、莲子、陈皮各一两。上九味药研为细末,过罗,每次取五钱,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孟诜《必效方》清方·九香平

此食疗方特别适合中焦不通、上热下寒、脾虚有湿的人,像久坐、饮食不规律、熬夜等引起的脾虚湿重,都可以用“孟余堂九香平”来调理。其成分中含有的甘草、茯苓、人参、山药、蒲公英等,这些成分可以为人体补充多种营养物质,加快基础代谢,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气和毒素,具有健脾祛湿,利尿通淋,温补气血等的作用,由于它成分中还含有阿胶,所以也能够起到养血滋阴、温经散寒、养护阳气的作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脾胃养好了,气血充足,皮肤状态也会好很多,气色也红润有光泽。

孟余堂/中医食疗/健脾祛湿/祛湿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余堂/中医食疗/健脾祛湿/祛湿气